动机冲突强度对强迫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双冲突模型
发布时间:2022-01-24 03:07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神经性障碍疾病,其主要特点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在强迫症认知机制研究领域,认知—行为理论(Rackman,1997)和安全动机模型(Szechtman&Woody,2004)从不同角度对强迫症症状的形成和维持做出了一定解释。基于两种理论的不足,Zhang, Zhang和Li(2010)整合动机及情绪调控等相关领域研究,提出了一种强迫症的新型理论——双冲突理论,从信息冲突和动机冲突的角度对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其中,关于强迫行为的重要观点为:(1)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选择的一种折中的安全行为;(2)动机冲突影响安全行为决策。强迫症患者面对高动机冲突时,更易表现出强迫行为。本研究以强迫症患者和正常人为被试,采用实验与问卷结合的方法验证以上假设。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参研的病人被试为强迫思维强迫症患者和强迫清洗强迫症患者。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通过实验探讨强迫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动机冲突规律和特点,以37名强迫思维患者、7名强迫清洗患者(强迫...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强迫症概述
1.2 动机冲突和强迫行为
2 引言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临床意义
3 研究一:强迫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动机冲突强度及特点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3.2.2 材料
3.2.3 实验程序
3.3 结果分析
3.3.1 图片评定结果分析
3.3.2 PI、BDI、BAI问卷结果分析
3.3.3 决策反应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4 决策反应时的差异性统计分析
3.4 讨论
4 研究二:不同动机冲突强度对强迫行为的影响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材料
4.2.3 实验程序
4.3 结果分析
4.3.1 安全行为决策分析
4.4 讨论
5 总讨论
6 总结及改进
6.1 本研究的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帕多瓦量表
附录2 Beck焦虑量表
附录3 Beck抑郁量表
附录4 病毒Y的病理学信息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强迫症病理的认知–行为研究述评[J]. 张众良,张仲明,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2)
[2]Yale-Brown强迫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J]. 徐勇,张海音. 上海精神医学. 2006(06)
[3]近20年国内外强迫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及动态[J]. 范红霞,申荷永,张敏.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06)
[4]强迫症的脑功能障碍[J]. 蔡厚德.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3)
[5]强迫症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 肖泽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4)
[6]Padua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J]. 钟杰,秦漠,蔡文菁,谭洁清,王雨吟,徐晓婧,张昕,刘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1)
[7]强迫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对照研究[J]. 李英辉,兰光华,吴彩云.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02)
[8]强迫症病人的心理防御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 林雄标,胡赤怡,胡纪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01)
本文编号:3605719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强迫症概述
1.2 动机冲突和强迫行为
2 引言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临床意义
3 研究一:强迫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动机冲突强度及特点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3.2.2 材料
3.2.3 实验程序
3.3 结果分析
3.3.1 图片评定结果分析
3.3.2 PI、BDI、BAI问卷结果分析
3.3.3 决策反应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4 决策反应时的差异性统计分析
3.4 讨论
4 研究二:不同动机冲突强度对强迫行为的影响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材料
4.2.3 实验程序
4.3 结果分析
4.3.1 安全行为决策分析
4.4 讨论
5 总讨论
6 总结及改进
6.1 本研究的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帕多瓦量表
附录2 Beck焦虑量表
附录3 Beck抑郁量表
附录4 病毒Y的病理学信息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强迫症病理的认知–行为研究述评[J]. 张众良,张仲明,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2)
[2]Yale-Brown强迫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J]. 徐勇,张海音. 上海精神医学. 2006(06)
[3]近20年国内外强迫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及动态[J]. 范红霞,申荷永,张敏.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06)
[4]强迫症的脑功能障碍[J]. 蔡厚德.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3)
[5]强迫症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 肖泽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4)
[6]Padua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J]. 钟杰,秦漠,蔡文菁,谭洁清,王雨吟,徐晓婧,张昕,刘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1)
[7]强迫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对照研究[J]. 李英辉,兰光华,吴彩云.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02)
[8]强迫症病人的心理防御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 林雄标,胡赤怡,胡纪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01)
本文编号:3605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605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