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抽离和分心策略调节愤怒情绪的时间效应
发布时间:2022-01-24 18:07
目的:比较自我抽离和分心策略对愤怒情绪调节效果的时间效应。方法:采用2(情绪调节策略:自我抽离,分心)×2(时间:1天,7天)实验设计,将104名被试随机分为4组。结果:(1)首次回忆愤怒有关的情绪事件,进行情绪调节后,自我抽离组和分心组的情绪强度均显著下降;分心组的情绪改变强度显著大于自我抽离组;(2)经过一段时间,以被试情绪调节后与间隔一段时间后的情绪强度差值为因变量,结果发现情绪调节策略的主效应显著,分心组的情绪强度差值显著高于自我抽离组;时间的主效应不显著,情绪调节策略和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分心策略只能短暂缓解愤怒情绪,自我抽离对调节愤怒情绪持续有效。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28(02)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实验程序示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少年人际宽恕与心理健康:愤怒和主观幸福感的多重中介作用[J]. 李忠臣,王康,刘晓敏,李贵成,翟渊涛,张茜,潘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5)
[2]不同情绪状态下心理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J]. 闫春平,申鲁军,杨世昌,吕欣,张亚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2)
[3]愤怒和悲伤情绪对助人决策的影响:人际责任归因的作用[J]. 杨昭宁,顾子贝,王杜娟,谭旭运,王晓明. 心理学报. 2017(03)
[4]自我抽离对消极情绪的影响[J]. 孙凌,郑雅文,王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6)
[5]沉思和分心对负情绪和自传体记忆的影响[J]. 崔丽弦,黄敏儿. 心理学报. 2007(01)
本文编号:3607050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28(02)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实验程序示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少年人际宽恕与心理健康:愤怒和主观幸福感的多重中介作用[J]. 李忠臣,王康,刘晓敏,李贵成,翟渊涛,张茜,潘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5)
[2]不同情绪状态下心理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J]. 闫春平,申鲁军,杨世昌,吕欣,张亚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2)
[3]愤怒和悲伤情绪对助人决策的影响:人际责任归因的作用[J]. 杨昭宁,顾子贝,王杜娟,谭旭运,王晓明. 心理学报. 2017(03)
[4]自我抽离对消极情绪的影响[J]. 孙凌,郑雅文,王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6)
[5]沉思和分心对负情绪和自传体记忆的影响[J]. 崔丽弦,黄敏儿. 心理学报. 2007(01)
本文编号:3607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60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