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对攻击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行为与脑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09 11:27
攻击行为与暴力犯罪多年来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近年来更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攻击的影响因素与内部机制是核心问题。对攻击行为内部机制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原因,为攻击行为的预防和矫正提供理论基础。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认知因素在攻击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因素的考察有利于了解其内部机制。 关于攻击,已知的一个重要分类是将攻击分为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二者存在很低的相关,是两个独立的结构,构成了双重攻击模型。不同水平攻击个体的认知行为研究表明,被试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高水平攻击者相对于低水平攻击者,都倾向于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中察觉出敌意意图。有研究者认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不同攻击水平个体的注意偏向,即高水平攻击者会选择性地注意情境中的线索,偏好攻击性的刺激,然后经由记忆中已经存储的带有攻击性的认知脚本,于可及性的作用,较容易做出敌意性的解释,从而导致敌意归因偏向的产生。更确切的说,相对于普通刺激,攻击者更加偏向于注意带有攻击性或者敌意性的刺激,并做出敌意性的归因,甚至产生攻击行为。 攻击者的注意偏向是指攻击者对敌意性刺激的高度敏感性,并在注意上偏好有选择地...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 攻击的定义
1.2 攻击的分类
1.3 攻击的理论
1.3.1 心理动力学观点
1.3.2 挫折——攻击假说
1.3.3 社会学习
1.3.4 攻击的认知模型
1.3.5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
1.4 注意偏向的机制
1.4.1 注意成分理论
1.4.2 图式理论
1.4.3 注意资源理论
1.4.4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1.5 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
1.5.1 情绪Stroop范式
1.5.2 点探测范式
1.5.3 线索靶子范式
1.5.4 负启动范式
1.5.5 视觉搜索范式
1.5.6 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
1.6 本研究的问题
1.6.1 前人研究的启示
1.6.2 问题的提出
1.6.3 研究方案
1.6.4 研究意义
2 实验一:验证内隐攻击的存在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假设
2.3 方法
2.3.1 被试
2.3.2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2.3.3 实验程序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结果的预处理
2.4.2 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的性别差异
2.5 讨论
3 实验二: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关系的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假设
3.3 方法
3.3.1 被试
3.3.2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3.3.3 实验程序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结果的预处理
3.4.2 重攻击模型
3.5 讨论
4 实验三: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的注意偏向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假设
4.3 方法
4.3.1 被试
4.3.2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4.3.3 实验设计
4.3.4 实验程序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5 实验四: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注意偏向的脑机制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方法
5.3.1 被试
5.3.2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5.3.3 实验设计
5.3.4 实验程序
5.3.5 ERP的记录与分析
5.4 结果
5.4.1 行为数据
5.4.2 脑电数据
5.5 讨论
6 总讨论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本文编号:3923356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 攻击的定义
1.2 攻击的分类
1.3 攻击的理论
1.3.1 心理动力学观点
1.3.2 挫折——攻击假说
1.3.3 社会学习
1.3.4 攻击的认知模型
1.3.5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
1.4 注意偏向的机制
1.4.1 注意成分理论
1.4.2 图式理论
1.4.3 注意资源理论
1.4.4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1.5 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
1.5.1 情绪Stroop范式
1.5.2 点探测范式
1.5.3 线索靶子范式
1.5.4 负启动范式
1.5.5 视觉搜索范式
1.5.6 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
1.6 本研究的问题
1.6.1 前人研究的启示
1.6.2 问题的提出
1.6.3 研究方案
1.6.4 研究意义
2 实验一:验证内隐攻击的存在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假设
2.3 方法
2.3.1 被试
2.3.2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2.3.3 实验程序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结果的预处理
2.4.2 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的性别差异
2.5 讨论
3 实验二:内隐攻击与外显攻击关系的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假设
3.3 方法
3.3.1 被试
3.3.2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3.3.3 实验程序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结果的预处理
3.4.2 重攻击模型
3.5 讨论
4 实验三: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的注意偏向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假设
4.3 方法
4.3.1 被试
4.3.2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4.3.3 实验设计
4.3.4 实验程序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5 实验四: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注意偏向的脑机制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方法
5.3.1 被试
5.3.2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5.3.3 实验设计
5.3.4 实验程序
5.3.5 ERP的记录与分析
5.4 结果
5.4.1 行为数据
5.4.2 脑电数据
5.5 讨论
6 总讨论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本文编号:3923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92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