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悲秋”文学意象诱发混合情绪及时间认知启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11:13
本文关键词:“伤春悲秋”文学意象诱发混合情绪及时间认知启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古国,季节的变化不仅让草木随之枯荣,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和相互构建,人类社会在这种自然时序的大环境下,也必然会产生与之适应的心理机制。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伤春悲秋”主题,一直是诗人习见的审美体验,而且往往男子多悲秋、女子多伤春。如《淮南子·谬称训》中就说过:“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中国古人这种对季节特殊情感造就了伤春悲秋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1)内容分析法对具有伤春悲秋文学意象的文本进行定量定性分析,(2)混合情绪“诱发一自评”研究范式验证在伤春悲秋文学意境中被试的感情特点(3)认知启动STROOP实验范式探究诱发伤春悲秋混合情绪的原因,以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来整体探究伤春悲秋文学意象的文化内涵、心理特征及产生原因。本研究主要成果有(1)从历史文献中定量定性地分析出伤春悲秋主题诗词的普遍性以及其思想感情等特征,其中主要为作者对时间意识的感怀而产生相应的情绪认知(2)在伤春悲秋主题意境中被试能够诱发出混合情绪,并表现出女子多伤春男子多悲秋的性别差异。(3)验证了伤春悲秋混合情绪能够诱发被试的时间意识。(4)应用进化心理学理论对文化现象以及心理机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解释。本文应用心理学原理及方法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一方面使人们更加关注和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另一方面能够让人们了解人类情感以及认知的发生机制,最后通过生态对人类心理的影响的验证能够让人们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关键词】:伤春 悲秋 文学意象 混合情绪 时间意识 进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文献综述8-20
- 1.1 “伤春悲秋”诗词相关研究8-11
- 1.1.1“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诗人习见的审美体验8
- 1.1.2 古代诗词中伤春悲秋文学主题探因8-11
- 1.2 关于意象的相关研究11-13
- 1.2.1 文学中的意象11
- 1.2.2 心理学中的意象11-13
- 1.2.3 诗词意象的分类13
- 1.3 混合情绪13-16
- 1.3.1 混合情绪的定义13-14
- 1.3.2 混合情绪的“诱发一自评”研究范式14-16
- 1.4 进化心理学16-20
- 1.4.1 进化心理学概述16
- 1.4.2 性选择理论与两性择偶差异16-18
- 1.4.3 进化心理学与悲伤情绪18-19
- 1.4.4 进化心理学对文化的解释19-20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20-21
- 3 研究一 对古诗词中伤春悲秋文学意象的内容分析21-29
- 3.1 研究目的21
- 3.2 研究假设21
- 3.3 研究方法21-22
- 3.4 研究材料22
- 3.5 实验程序22-23
- 3.6 结果与分析23-26
- 3.6.1 诗词中包含“伤春悲秋”意象的诗词的统计结果23-24
- 3.6.2 伤春悲秋意象的统计结果及分类24
- 3.6.3 对伤春悲秋意象表达的情感内涵分类24-26
- 3.7 讨论与分析26-29
- 3.7.1 对伤春悲秋诗词具体意象的分析26-27
- 3.7.2 对伤春悲秋诗词情绪内涵的分析27-29
- 4 研究二“伤春”“悲秋”意境视频下混合情绪体验性别差异29-35
- 4.1 实验目的29
- 4.2 实验假设29
- 4.3 实验设计29-31
- 4.3.1 实验方法29-30
- 4.3.2 被试30
- 4.3.3 实验材料及仪器30-31
- 4.4 实验程序31-32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32-34
- 4.5.1 情绪基线水平结果分析32
- 4.5.2 情绪诱发效果检验32-33
- 4.5.3 两种意境视频诱发不同性别被试产生混合情绪的方差分析33
- 4.5.4 意境视频与性别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33-34
- 4.6 讨论34-35
- 5 研究三“伤春悲秋”意境视频对时间认知的STROOP实验35-41
- 5.1 研究目的35
- 5.2 实验假设35
- 5.3 实验设计35-37
- 5.3.1 实验方法35-36
- 5.3.2 被试36
- 5.3.3 实验材料及仪器36-37
- 5.4 实验程序37-38
- 5.5 实验结果38-40
- 5.5.1 数据预处理38-39
- 5.5.2 方差分析39-40
- 5.6 讨论40-41
- 6 总结与展望41-45
- 6.1 总结41-43
- 6.2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43
- 6.3 未来研究的方向43-44
- 6.4 文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研究展望44-45
- 参考文献45-50
- 附录一 伤春悲秋诗词统计表50-56
- 附录二 《情绪体验自评量表》56-57
- 致谢57-58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德林;伤春悲秋差异论[J];广西师院学报;1994年02期
2 于子寒;春天花会开[J];东方少年(阳光阅读版);2004年09期
3 郭晓婷;;20世纪80年代以来伤春悲秋诗歌研究综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介心;伤春悲秋各有怀[J];文科教学;1995年01期
5 ;病榻呓语[J];健康必读;2007年02期
6 肖雅芳;;色调[J];长江文艺;2010年06期
7 ;江湖各大文派决战文字之巅[J];芳草(青春版);2010年09期
8 王举秀;心语[J];散文诗;2001年03期
9 杨泽琴;;徐灿伤春悲秋词刍议[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田一洁;;黄昏[J];思维与智慧;2010年2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隋赫楠;“伤春悲秋”文学意象诱发混合情绪及时间认知启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2 郭晓婷;唐前伤春悲秋诗歌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伤春悲秋”文学意象诱发混合情绪及时间认知启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20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