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面孔识别种族效应的视知觉特性:行为、训练和眼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12:23

  本文关键词:面孔识别种族效应的视知觉特性:行为、训练和眼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面孔是一种复杂的视觉刺激。准确识别面孔是人脑拥有的一种高度专家化的认知技能。然而人们识别他族面孔的绩效通常会远远低于识别本族面孔的绩效。例如,中国被试(Asian participants)识别亚洲面孔的绩效较高,但识别高加索(Caucasian)面孔的绩效较低;反过来也相似,高加索被试(Caucasian participants)识别高加索面孔的绩效较高,但识别亚洲面孔的绩效较低。这个现象被称为面孔识别的“种族效应”(ORE,the other-race effect)。为了研究面孔识别的种族效应的视知觉特性,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行为实验测量、系统化的面孔识别训练和眼动追踪等方法和技术,开展了两个研究:研究一采用面孔识别的新旧范式(old/new task),测量了63名中国被试识别(包括学习和再认)本族面孔(亚洲人)和他族面孔(高加索人)的行为绩效和眼动模式。实验结果显示:(1)在再认阶段,被试识别本族面孔的绩效显著好于识别他族面孔的绩效,而且被试注视本族面孔的眼睛区域的时间比注视他族面孔眼睛区域的时间短;(2)在学习和再认阶段,被试注视本族面孔的注视点分布位置都比注视他族面孔的注视点分布位置更偏向左方和上方;注视本族面孔的注视点在纵坐标方向的空间离散程度小于注视他族面孔的注视点空间离散度;注视本族面孔中央区域的注视点个数和时长都大于他族面孔;注视本族面孔的鼻子区域和嘴巴区域的注视点个数和时长都大于他族面孔。研究二用实验室训练提高他族面孔识别绩效,试图削弱甚至是消除种族效应,观察训练前后扫描他族面孔的模式发生何种变化。研究二中采用对照组和训练组对比的实验设计,其中对照组被试31名,训练组被试29名。对照组被试只参加前测和后测,前测和后测的任务都是新旧范式(old/new task);训练组被试在参加前测之后的第二天,开始为期9天的他族面孔识别训练,训练结束的第二天参加后测。结果表明:(1)前测时训练组和对照组被试本族和他族面孔辨别力无显著差异,说明分组比较均匀;对照组和训练组识别他族面孔的辨别力均小于识别本族面孔辨别力;(2)后测时,对照组被试识别本族和他族面孔的辨别力无显著变化,而训练组被试识别本族和他族面孔的辨别力均有显著提升,本族和他族面孔辨别力差异不显著;(3)对训练过程的分析表明,命名阶段的正确率随着训练的进行在逐渐增大,正确反应的反应时随着训练的进行在逐渐减小,均在训练第六天达到稳定,再次说明训练有效;(4)与前测相比,被试在后测的学习阶段中注视他族面孔中央区域的注视点个数增加,在后测的再认阶段中注视本族和他族面孔的注视点向上方移动,并且注视点在横轴上的离散程度均减小,注视本族和他族面孔右脸的注视点个数均减小;注视本族和他族面孔眼睛区域注视点个数和时长均减小,注视本族嘴巴的注视点个数增加。研究一为现实生活中种族效应的眼动模式的研究,研究二为实验室训练中眼动模式的研究,研究一是研究的基础,研究二是研究一的补充,两个研究相互支持,相互验证,共同表明对于中国被试识别本族面孔而言,注视点分布更集中,能快速有效地注意到面孔的诊断性特征,关键区域是左脸、鼻子和嘴巴。
【关键词】:种族效应 空间分布 注视点个数 注视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研究背景10-14
  • 1.1 种族效应的普遍性10-11
  • 1.2 种族效应的理论解释11-13
  • 1.2.1 接触经验理论对种族效应的解释11-12
  • 1.2.2 社会认知理论对种族效应的解释及其局限12-13
  • 1.3 接触经验影响视知觉特性进而导致种族效应13-14
  • 2 问题提出、研究构思和创新点14-19
  • 2.1 问题提出14-17
  • 2.1.1 跨文化面孔识别眼动模式研究14-15
  • 2.1.2 跨文化面孔识别眼动模式研究的不足15
  • 2.1.3 跨种族面孔识别眼动模式研究15-16
  • 2.1.4 跨种族面孔识别眼动模式研究的不足16
  • 2.1.5 问题提出的小结16-17
  • 2.2 研究构思17
  • 2.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17-19
  • 3 研究一:面孔识别种族效应行为和眼动研究19-35
  • 3.1 实验目的19
  • 3.2 实验方法19-22
  • 3.2.1 被试19
  • 3.2.2 实验设备19-20
  • 3.2.3 实验材料20
  • 3.2.4 实验变量20
  • 3.2.5 实验流程20-21
  • 3.2.6 眼动数据处理方法21-22
  • 3.3 实验结果22-33
  • 3.3.1 行为结果22
  • 3.3.2 热图结果22-24
  • 3.3.3 感兴趣区域(AOI)分析24-33
  • 3.4 讨论33-35
  • 4 研究二:他族面孔短期实验室训练行为和眼动研究35-51
  • 4.1 实验目的35
  • 4.2 实验方法35-38
  • 4.2.1 被试35
  • 4.2.2 实验设备35
  • 4.2.3 实验材料35-36
  • 4.2.4 实验变量及设计36
  • 4.2.5 实验流程36-38
  • 4.3 实验结果38-49
  • 4.3.1 训练结果38-39
  • 4.3.2 前后测行为结果39
  • 4.3.3 种族效应热图39-41
  • 4.3.4 感兴趣区域分析41-49
  • 4.4 讨论49-51
  • 5 总讨论51-56
  • 5.1 中国被试扫描本族和他族面孔的眼动模式是不同的51-52
  • 5.2 通过训练增加接触他族面孔的经验可以消除种族效应52-53
  • 5.3 研究一和研究二共同揭示种族效应存在的原因53-56
  • 6 结论与展望56-58
  • 6.1 研究结论56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2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研究成果62-63
  • 致谢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小虎,罗跃嘉,魏景汉,王国锋;面孔识别的认知模型与电生理学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2 李清;王晓辰;;关于“面孔识别”的模块性的理论探讨[J];心理研究;2008年04期

3 赵瑞芳;胡溥;;面孔识别中跨种族效应的形成及对策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7期

4 隋雪;李平平;张晓利;;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识别的差异[J];心理科学;2012年06期

5 杨红升;自我面孔识别的独特性[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6 李琰琰;钱秀莹;;面孔识别真的具有特殊性吗?[J];人类工效学;2006年02期

7 杨红升;黄希庭;;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6期

8 周国梅;张璐然;曾伟贤;;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9 刘凌;杨丽珠;;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刘华孝;周国梅;;面孔识别的整体/分析加工研究范式[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苓;陈旭;;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赵荣华;王争艳;;婴儿面孔识别的发展及其机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宋江宁;王韵琦;张力;;自我面孔识别中的视野优势[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李怡娜;兰继军;;面孔识别的种族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屈塬;;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功能偏侧化[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晶晶;;维吾尔族大学生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刘一;韩世辉;;人身威胁对内隐自我面孔识别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昱;高湘萍;;双胞胎自我面孔识别:个案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贾z严,

本文编号:421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21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7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