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从具身视角看道德判断

发布时间:2017-07-07 23:03

  本文关键词:从具身视角看道德判断


  更多相关文章: 道德判断 具身认知 道德 概念隐喻 道德直觉


【摘要】:道德判断是个体对于某类行为的善恶好坏和是非对错所进行的评价及判断。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道德判断的具身研究随之展开。道德判断具身性的研究主要围绕身体清洁、厌恶,身体温度及身体动作这3个维度展开。从皮亚杰及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概念隐喻理论和进化心理学3个角度对道德判断具身效应进行了理论解释和探讨。考虑到身体变量会通过情绪、认知因素进而影响道德判断,今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道德判断应与道德判断中已有的理论进行整合,同时对其与道德直觉的关系需要深入探讨,并需进一步考察具身效应发生的时效性和动态性问题,探讨道德判断具身效应的调节变量及个体差异,同时要对道德判断具身效应进行跨文化比较。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西省心理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认知障碍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道德判断 具身认知 道德 概念隐喻 道德直觉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60234)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13JY09)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YC2014-S146)
【分类号】:B842
【正文快照】: 传统道德判断理论强调理性的作用,认为推理和认知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Haidt(2001)提出了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理论,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是由快速的道德直觉导致。道德直觉中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成分,正是这些情感成分使我们做出道德判断。道德判断究竟取决于理性推理还是感性直觉?G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倩;叶浩生;;触觉经验对性别分类的影响:具身的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苏彦捷;孙芳芳;;道德具身性的元分析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2期

3 叶浩生;;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J];心理学报;2011年05期

4 伍秋萍;冯聪;陈斌斌;;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5 阎书昌;;身体洁净与道德[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6 彭凯平;喻丰;;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机制与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7 殷融;苏得权;叶浩生;;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2期

8 王锃;鲁忠义;;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年05期

9 任俊;高肖肖;;中国人在不道德行为之后会做些什么?[J];心理科学;2013年04期

10 叶浩生;;“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J];心理学报;2014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浩生;;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与身心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毛晋平;文芳;;长沙地区四所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3 李宏翰;许闯;;道德隐喻:道德研究的隐喻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李宏翰;于娟;;道德自我受胁及其应对机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崔硕丹;;强迫洗手和漱口:道德纯净隐喻的具身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年13期

6 崔倩;叶浩生;;触觉经验对性别分类的影响:具身的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张常青;王瑞明;谢久书;孙逊;;颜色概念的知觉符号表征与命题符号表征[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4期

8 辛自强;徐啸尘;;温暖环境的人更信任吗?温度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5期

9 陈智慧;;具身认知与教育神经科学对儿童教育的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02期

10 刘明海;董世龙;;心灵哲学视域下的范缜“神形说”辨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雨水;奢侈品品牌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卜玉坤;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伯邑;具身心智相态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肖丽;消费者的权力感和价格参照来源对其价格公平感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苗曼;天性引领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冰;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杨青松;时间距离对道德违规行为判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永琴;心理模块观: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艳;道德两难决策权衡的认知行为与ERP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尹超;事件原型衍生的自然交互设计与应用[D];湖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伯妮;味觉与道德判断:情绪与自我概念的作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许闯;道德人格的隐喻表征维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雪梅;身体形式和社会环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年

4 张琳;具身视域下:重量与重要性的双向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芦球;道德厌恶与生理厌恶的异质性:来自情绪成分和ERP成分差异的证据[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高肖肖;东方人的道德情绪与掩饰行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崔倩;触觉经验对认知判断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薛灿灿;具身认知理论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锃;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黄文娜;餐饮企业服务员情绪工作及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详;杨治良;郝雁丽;;理性学习的局限:道德情绪理论对道德养成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7年03期

2 亓奎言;;“科学地”解读康德伦理学——神经伦理学的视角[J];道德与文明;2011年06期

3 崔倩;叶浩生;;触觉经验对性别分类的影响:具身的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张卫东;李其维;;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学的研究贡献——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工作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7 利爱娟;李慧;;文化对具身认知的影响[J];前沿;2011年23期

8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柏阳;柴方圆;;伦理美德的社会及人格心理学分析:道德特质的意义、困惑及解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朱文斌;;分类体系的社会秩序建构——对《洁净与危险》的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8年02期

10 陈燕平;;空间隐喻概念“上、下”的英汉对比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华新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静;汉语情绪词的颜色隐喻表征及其对颜色知觉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振群;华南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初步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2 王润生;论道德判断的形式[J];求索;1983年04期

3 陈欣银,项宇;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90年01期

4 李彦 ,姜珍;道德判断论纲[J];社科纵横;1993年06期

5 ;道德判断的标准[J];甘肃理论学刊;1994年01期

6 白冰河;道德判断的形式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何亚云,冯江平;道德理论的新进展——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式[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8 邢强;;道德判断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年04期

9 陈建兵;黄富峰;;论道德判断[J];齐鲁学刊;2006年03期

10 唐嘉荣;;汉语符号系统所传达的道德判断考释——以“德”、“仁”、“和”、“善”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振群;户秀安;柯森;邓一允;;华南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初步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2 莫雷;;5—7岁儿童道德判断依据的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岑国桢;李伯黍;;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4 李晔;鲁铱;陈昭蓉;;判断视角和道德立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袁高依莉;何贵兵;蒋多;;道德判断的“自我-他人”差异[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杨文琪;金盛华;;自我构念与道德判断[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张小英;郑日昌;;小学生道德判断量表的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林斗秀;周璇;黄娟;张华东;李宏翰;;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私人意图与社会意图的差异[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张湘一;丁道群;;情绪与道德判断:道德判断中的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杨飞;李明;;道德判断中的具身效应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宁;道德判断后:中国改革的四个路向[N];中国经营报;2005年

2 康秋洁;洗洗手,你会更宽容[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理性选择与道德判断第三种文化的视角[N];文汇报;2004年

4 夏敏;法律思维与道德判断[N];检察日报;2003年

5 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童星(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那塔利亚·穆祖妮克(俄罗斯西北行政学院国际项目与地区合作部主任) 胡贝特·海内特(德国达姆施达特理工大学教授、历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 徐中振(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俞厚未(上海市社联科研处) 马提那沃(俄罗斯西北行政学院) 李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陈章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茜·丹顿(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凯瑟琳·亨特 苏珊·汤姆森(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犯罪学教授) 丹·德宁(美国乔治亚大学);和谐社会论坛[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陶一桃 ;不要滥用“和谐”[N];浙江日报;2005年

7 李晓岗;美国如何定义“爱国主义”[N];学习时报;2005年

8 吴旭阳 厦门大学法学院 葛岩 上海交通大学认知与决策实验室 秦裕林 北京工业大学国际网络智能研究院、卡内基-摘隆大学心理学系 庄向荣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学院;公平意识可能与生俱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燕继荣;宽容:现代文明的一种核心原则[N];学习时报;2003年

10 尤小刚;一道中国人久违了的家常菜[N];中国艺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颜志雄;道德判断中的亲属偏见[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邵爱国;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芳芳;情感卷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江;上海市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的修订及常模制定[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熊慧素;道德判断“难易”有别,,文理亦有别[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邓康乐;消极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周寸飞;倾向性道德敏感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华春;道德判断过程中面孔刻板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郭瑞;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8 唐娟;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查晓坤;道德基础理论视角下道德失败对道德判断的特异性影响[D];浙江大学;2013年

10 王薛时;我们如何做出道德判断?[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32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532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1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