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人格障碍的外显与内隐特质

发布时间:2017-07-27 06:15

  本文关键词:人格障碍的外显与内隐特质


  更多相关文章: 人格障碍 大五人格 外显特质 内隐特质


【摘要】:目的本研究从人格特质的视角着手,运用Greenwald A.G的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ultifactor Trai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MFT-IAT),探讨人格障碍个体的外显人格特质和内隐人格特质。方法在南京审计学院澄园书院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中发放问卷,根据学生自愿情况,共发放1200份人格障碍诊断量表(PDQ-4)和大五人格问卷中文版简版(CBF-PI-B) 。收回有效问卷1019份。统计PDQ-4得分,根据总分是否大于和等于42分,将被试划分为人格障碍倾向组和人格正常组。人格障碍倾向组173人,人格正常组846人。按照自愿的原则,邀请人格障碍倾向组和人格正常组做内隐联想测验和SCID-Ⅱ访谈,最终应约人数分别为:人格障碍倾向组51人,人格正常组31人。对人格障碍倾向组先进行SCID-Ⅱ问卷访谈,确诊人格障碍4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25人。对人格正常组31人中10%个体即3名学生进行SCID-Ⅱ问卷访谈,访谈结果均为未患人格障碍。人格正常组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最终,人格障碍组和人格正常组(共71人)完成内隐联想测验。结果1.对人格各维度进行内隐测量结果显示:在大五人格各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内隐人格效应;具体表现是:内隐人格各维度的相容反应时均低于不相容反应时,具有统计学意义。2.人格各维度内隐效应差异比较结果显示:大五人格各维度上的内隐效应并不完全一致。对内隐人格重复度量的检验结果表明:内隐人格各维度得分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3.外显人格各维度比较结果显示: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尽责性维度得分、宜人性维度得分、开放性维度得分、情绪稳定性维度得分、外向性维度得分,其中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得分比较接近。4.PDQ得分与外显人格、内隐人格相关性结果显示:PDQ-4得分与外显情绪稳定性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外显人格其余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DQ得分与内隐外向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5.对人格障碍组和人格正常组外显人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情绪稳定性和宜人性这两个维度上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对人格障碍组和人格正常组内隐人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尽责性维度上两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余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6.外显人格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在宜人性维度上,男女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内隐人格性别差异结果:在尽责性维度上,男女得分有显著性差异。7.PDQ得分对外显人格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尽责性和宜人性维度得分可以用来解释PDQ得分;PDQ得分对内隐人格回归分析结果:尽责性维度得分可以用来预测PDQ得分。结论1.大五人格各维度内隐效应不同。宜人性维度内隐人格效应最为明显,其次是外向性维度,然后是尽责性维度和情绪稳定性维度,这两个维度的内隐人格效应较为接近,最后是开放性维度。2.外显人格特质和内隐人格特质关联性很小。3.外显人格特质中尽责性和宜人性对人格障碍有明显影响;在内隐人格特质中,尽责性对人格障碍影响最大。
【关键词】:人格障碍 大五人格 外显特质 内隐特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8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1 问题提出10-23
  • 1.1 文献综述10-21
  • 1.2 选题理由21-22
  • 1.3 研究目的与假设22-23
  • 2 研究方法23-30
  • 2.1 研究对象23-24
  • 2.2 研究表格24-25
  • 2.3 大五人格MFT-IAT25-28
  • 2.4 研究过程28-29
  • 2.5 数据初步处理29-30
  • 3 结果与分析30-39
  • 3.1 人格各维度内隐测量得分30-32
  • 3.2 人格各维度内隐效应差异比较32-33
  • 3.3 外显人格各维度比较33-34
  • 3.4 内隐人格与外显人格相关性34
  • 3.5 PDQ得分与外显人格相关性34-35
  • 3.6 PDQ得分与内隐人格相关性35
  • 3.7 人格障碍组和人格正常组外显人格各维度差异比较35-36
  • 3.8 人格障碍组和人格正常组内隐人格各维度差异比较36
  • 3.9 外显人格性别差异36-37
  • 3.10 内隐人格性别差异37
  • 3.11 PDQ对外显人格回归分析37-38
  • 3.12 PDQ对内隐人格回归分析38-39
  • 4 讨论39-43
  • 4.1 内隐人格效应以及各维度的差异比较39-40
  • 4.2 内隐人格和外显人格的相关性以及性别差异40-41
  • 4.3 人格障碍与外显人格、内隐人格相关性41-43
  • 5 研究总结和展望43-44
  • 5.1 研究总结43
  • 5.2 研究意义43
  • 5.3 研究不足43-44
  • 参考文献44-50
  • 文献综述50-60
  • 参考文献55-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平;康燕;;多学科聚焦人格障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12期

2 ;事业成功的人格障碍[J];江西食品工业;2010年01期

3 许又新;;人格障碍的特征[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3年02期

4 陈仲庚;甘怡群;;人格障碍现代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年02期

5 袁浩龙;老师,你命丧谁手——谈青少年人格障碍的形成和矫治[J];医药与保健;1999年04期

6 ;人格障碍是偏激行为的温床[J];晚报文萃;2004年06期

7 郝卯亮;试论创新的人格障碍及其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钦建华;浅谈人格障碍的特征、成因及防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孙立峰;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成因及其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杨艳杰,彭涛,王玉清;哈尔滨市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特点[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静怡;何畏;柴浩;王伟;陈炜;沈模卫;;正常人格特质对人格障碍功能类型的预测[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杨雅婕;;大学生人格障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春娟;严明;;人格障碍23例临床分析[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4 于宏华;;强迫障碍患者与人格障碍共病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石华孟;;文科一年级某高校生人格障碍及其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李兰;王萍;秦吉华;王莉;姜玉成;;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与治疗[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玉竹;;住院人格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护理[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赵元庆;;人格障碍患者的护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石油石化分会成立暨第四届石油石化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凌辉;;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及缘由[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郑德伟;童辉杰;;大学生人格障碍评估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静 金振;“报复杀人”的背后[N];南京日报;2008年

2 海青 ;人格障碍特性可随时间改变[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张家勇;人格障碍≠精神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付东红 张新乔;人格障碍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建立[N];中国医药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蒋明 特约记者 高翔;将人格障碍消弭在成年前[N];健康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孙燕明;特定人格障碍发病率速增 三类人士成为高危人群[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7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王学义 苏朝霞;早期心理教育可预防人格障碍[N];家庭医生报;2009年

8 吴晓;专家解析:人格障碍导致硕士虐猫[N];中国妇女报;2005年

9 杨震 蔡淑清;关注青少年人格障碍[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咨询室 袁浩龙;脑外伤引起类变态人格障碍[N];大众卫生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婉珍;人格障碍功能类型与不同意识状态的关联[D];浙江大学;2015年

2 柳娜;家庭暴力中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袭:从心理—社会—精神病理—遗传学角度探讨[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燕芬;某高校大学生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调查[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杨少波;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3 刘昱辰;人格障碍的外显与内隐特质[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4 康燕;多学科聚焦人格障碍[D];泸州医学院;2011年

5 于宏华;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心理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郑德伟;大学生人格障碍评估[D];苏州大学;2005年

7 曹文胜;强迫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及相关心理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许成岗;重性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及人格障碍共病以及相关心理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黎雪梅;暴力犯罪和人格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10 张陈茜;男性甲基苯丙胺依赖者共患人格障碍和相关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80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580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5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