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秒时距认知分段性特征
本文关键词:1~6秒时距认知分段性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分段性 工作记忆容量 视听通道 时间工作记忆说 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
【摘要】:时距认知分段性指不同长度时距的加工机制和表征方式是不同的。以往研究者对1 s以上时距认知的分段性仍存在分歧,为了探讨这一主题,本研究设计了实验1和实验2。实验1采用时间复制任务比较高、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在完成1~6 s视、听时距加工的成绩,结果发现,时距长度与工作记忆容量或通道均存在交互作用,被试在复制1 s、2 s的平均复制时距、复制比率及变异系数没有随工作记忆容量或通道而变化,而复制3 s、4 s、5 s及6 s时,高WMC组较低WMC组或听觉组较视觉组,平均复制时距显著更长、复制比率显著更高、变异系数显著更小。实验2采用时间产生任务比较高、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在完成1~6 s视、听时距加工的成绩,结果也发现,时距长度与工作记忆容量或通道均存在交互作用,被试在产生1 s、2 s的平均产生时距、产生比率及变异系数没有随工作记忆容量或通道而变化,而产生3 s、4 s、5 s及6 s时,高WMC组较低WMC组或听觉组较视觉组,平均产生时距显著更短、产生比率显著更低、变异系数显著更小。这意味着1~6 s的时距认知存在分段性,大约2~3 s可能为分段临界点。时间认知的分段性可以用时间工作记忆说解释,该假说是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解释短时距加工分段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关键词】: 分段性 工作记忆容量 视听通道 时间工作记忆说 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2YJC190035) 第53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2013M530759) 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120618,KJ130365) 重庆师范大学校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14XYY013) 西南大学211工程项目(NSKD11001)资助
【分类号】:B842.1
【正文快照】: 1前言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系统关注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数秒以内时距认知是否具有分段性?对于不同时距,人们加工机制和表征方式不同,这称为时距认知的分段性(黄希庭,李伯约,张志杰,2003)。迄今为止,围绕这一主题,学术界涌现出两类假说:非分段性假说和分段性假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利利,方格;儿童时距认知的研究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4期
2 张志杰,黄希庭;预期式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3 张志杰;黄希庭;;时距认知的年龄差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刘瑞光;黄希庭;;短时距估计中刺激物的动态变化效应[J];心理科学;2006年05期
5 周榕;;时间隐喻对时距判断的影响作用[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6 张志杰;黄希庭;;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认知机制[J];心理科学;2007年03期
7 刘瑞光;;时距估计任务中的间断期望效应[J];心理学探新;2009年01期
8 贾丽娜;张志杰;王丽丽;;时距的短时保持:缩短还是变长[J];心理学报;2009年09期
9 毕翠华;陈有国;黄希庭;;数目和呈现方式对时距估计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3期
10 夏凌翔;陈姝莹;;个人自立、反馈对长时距估计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光;黄希庭;;时距估计任务中的间断期望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夏烨;;时距长度和任务复杂度对成人时距估计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黄玉晶;张锋;水仁德;;时距估计的锚定效应及其机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钟姝;刘翔平;刘卫卫;;两种亚型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的时距估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刘锴;;时距圈划分的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以上海市一日交流圈研究为例[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潘维;;女生情绪变化对完成文章听音任务中时距估计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卓;;影响音乐听觉时距判断的主客体因素——以和声为例[A];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瑞光;黄希庭;;短时距估计的标量特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陶云;马谐;;情绪刺激下3-8岁儿童短时距感知能力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周柳;;时距估计的实验范式与理论模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卞思杰;出租车时距并计收费办法出台[N];济南日报;2008年
2 顾荣 实习生 辛仪;时距并计能否试行[N];西安日报;2004年
3 记者 金永昌 通讯员 苏立东;青岛出租车时距并计 打“的”堵车也会蹦字儿[N];中国交通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志杰;时距估计年老相关差异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瑞光;短时距标量计时模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尹华站;视觉短时距加工的分段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柳春香;短时距估计中的重复刺激效应[D];西南大学;2010年
5 谈加林;时间洞察力中时间认知与体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婷;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的时距知觉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韩璀璀;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的时距估计特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清霞;数字对空时距知觉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珍;时距估计范式与方法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张莹;疼痛条件下时距估计范式与方法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徐暾;时距估计范式的任务转换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铭心;中央执行子功能在预期式时距估计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孔令明;材料性质、人格特质对时距认知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琴美兰;中央执行系统的任务转换与预期式短时距估计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彭春花;时距估计中的锚定效应[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88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588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