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取向(IR)人格特质的ERP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18:06
本文关键词:人际关系取向(IR)人格特质的ERP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际关系取向(IR) 人格特质 ERP N400 P200 LPC
【摘要】:在西方主流人格心理学领域中,人格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反映文化共通性的人格因素。而在人格评估领域中,自我报告仍是主流的评估方式。但已有的研究表明外向性、神经质等反映文化共通性的人格特质存在一定的神经生理证据支持。神经生理技术作为人格的研究手段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而反映文化特殊性的人格特质则缺少相应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反映文化特殊性的人格因素——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特质作为研究主题,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力图找到支持该人格特质的神经生理证据。根据词汇学假设,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对反映某一人格特质的词汇的反应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假设在人际取向分量表上得分高的个体(高分组)与得分低的个体(低分组)对反映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特质的词汇——人际词的反应存在差异。另外,根据词汇的ERP研究结果,真、假词刺激能引发N400效应,人格词和描述词刺激能诱发出P200和LPC成分。因此,本研究从人际词的三个层面来分析:在“词汇”层面上,让高分组与低分组的个体进行真假词判断任务,并假定这两组个体在这种任务条件下诱发出的N400存在显著差异;在“人格词”层面上,让这两组个体辨别反应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特质的人际词和描述人身体特征的描述词,并假定高分组与低分组个体在这种任务条件下诱发出的P200和LPC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关系取向”层面上,让这两组个体辨别反映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特质的人际词和反映非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特质的人格词,并假定这两组个体在这种任务条件下诱发出的P200成分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选取《跨文化(中国人)个性测量表》中的反映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特质的分量表(人情、面子、和谐和亲情)对上海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人格测评,并从中筛选出高、低分组进行下一步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中,高、低分组的被试需进行三个词汇辨别任务,词汇类型有真词和假词、人际词和描述词、人际词和人格词三对,同时记录个体在进行词汇辨别任务时的脑电指标以及反应时与正确率情况。结果发现:(1)在“词汇学”层面上,被试在辨别真假词时诱发的N400成分存在差异,但该结果与被试分组无关;(2)在“人格词”层面上,相对于人际词来说,被试在辨别描述词时诱发出的P200波幅更大,但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辨别描述词和人际词时诱发出的P200成分没有显著差异。另外,相对于人际词来说,被试在辨别描述词时诱发出的LPC波幅更大,且在600—700ms时间窗口内,高分组的被试在辨别两种词汇时诱发的LPC波幅显著大于低分组的被试;(3)在“人际关系取向”层面上,被试在辨别人际词和人格词时诱发出的P200成分没有显著差异,且高分组与低分组的被试在辨别人际词和人格词时诱发的P200成分也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在“词汇”和“人际取向”层面上,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不存在差异。但在“人格词”层面上,这两组被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即高、低分组的LPC成分在600—700ms时间窗口内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在限定条件下,我们能够通过词汇辨别任务区分出具有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特质的个体。
【关键词】:人际关系取向(IR) 人格特质 ERP N400 P200 LPC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引言11-13
- 1.1 研究背景11
- 1.2 问题提出11-12
- 1.3 研究意义12-13
- 2 文献综述13-25
- 2.1 人格建构与评估的历史沿革13-15
- 2.1.1 人格建构与评估的传统研究手段13-14
- 2.1.2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14-15
- 2.2 经典人格理论模型的神经生理学证据15-20
- 2.2.1 人格的ERP成分15-17
- 2.2.1.1 CNV16
- 2.2.1.2 MMN16
- 2.2.1.3 N100 和P30016-17
- 2.2.2 Eysenck人格模型的验证17-18
- 2.2.3 Gray人格模型的验证18-19
- 2.2.4 大五人格模型的验证19-20
- 2.3 文化共通性与特殊性的人格评估20-23
- 2.3.1 人格与文化20-21
- 2.3.2 人格建构与评估的文化共通性与特殊性21-22
- 2.3.3 中国人人格特质的六因素假说22-23
- 2.4 人际取向维度(IR)是否存在神经生理学证据?23-25
- 3 实验研究25-48
- 3.1 被试筛选25-26
- 3.1.1 研究目的25
- 3.1.2 研究方法25-26
- 3.1.2.1 被试25-26
- 3.1.2.2 研究工具26
- 3.1.3 研究结果26
- 3.2 实验一:真、假词判断的 ERP 实验26-32
- 3.2.1 研究目的及假设26-27
- 3.2.2 研究方法27-28
- 3.2.2.1 被试27
- 3.2.2.2 实验材料27
- 3.2.2.3 实验程序27-28
- 3.2.2.4 实验仪器28
- 3.2.2.5 数据采集与分析28
- 3.2.3 实验结果28-31
- 3.2.3.1 行为数据结果28-29
- 3.2.3.2 ERP数据结果29-31
- 3.2.4 讨论31-32
- 3.2.5 结论32
- 3.3 实验二: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特质词汇和描述身体外貌特征词汇的辨别的 ERP 实验32-41
- 3.3.1 研究目的和假设32-33
- 3.3.2 研究方法33-34
- 3.3.2.1 被试33
- 3.3.2.2 实验材料33
- 3.3.2.3 实验程序33
- 3.3.2.4 实验仪器33-34
- 3.3.2.5 数据采集与分析34
- 3.3.3 研究结果34-39
- 3.3.3.1 行为数据结果34-35
- 3.3.3.2 ERP数据结果35-39
- 3.3.4 讨论39-40
- 3.3.5 结论40-41
- 3.4 实验三: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特质词汇和非人际关系取向人格特质词汇的辨别的 ERP 实验41-48
- 3.4.1 研究目的与假设41
- 3.4.2 研究方法41-43
- 3.4.2.1 被试41
- 3.4.2.2 实验材料41
- 3.4.2.3 实验程序41-42
- 3.4.2.4 实验仪器42
- 3.4.2.5 数据采集与分析42-43
- 3.4.3 实验结果43-46
- 3.4.3.1 行为数据结果43-44
- 3.4.3.2 ERP数据结果44-46
- 3.4.4 讨论46
- 3.4.5 结论46-48
- 4 总讨论48-51
- 5 总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5
- 附录55-56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媛,谈加林;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研究新进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刘惠;胡振江;;人格特质理论述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叶海燕;人格研究的生物学取向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4 贺金波;彭小虎;郭永玉;;人格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刘继亮,孔克勤;人格特质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1年03期
6 宋维真,张建新,张建平,张妙清,梁觉;编制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的意义与程序[J];心理学报;1993年04期
7 张妙清,张树辉,张建新;什么是“中国人”的个性 ?——《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2》的分组差异(英文)[J];心理学报;2004年04期
8 范为桥;张妙清;张建新;张树辉;;兼顾文化共通性与特殊性的人格研究:CPAI及其跨文化应用[J];心理学报;2011年12期
9 王登峰,方林,左衍涛;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J];心理学报;1995年04期
10 张建新;周明洁;;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605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0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