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PTSD和PTG的影响因素研究:灾难前-中-后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PTSD和PTG的影响因素研究:灾难前-中-后的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中小学教师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PTSD PTG
【摘要】:采用事件影响量表、创伤后成长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等对汶川地震1年后极重灾区的10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考察前灾难因子、灾难当下因子和后灾难因子等对教师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结果发现:(1)灾后中小学教师的PTSD处于中低水平、PTG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女教师的PTSD和PTG水平高于男教师,班主任教师PTSD水平高于非班主任教师,有过被困经历的教师PTSD水平高于没有被困经历的教师,有亲朋或学生受伤的教师其PTSD和PTG水平均高于无亲朋或学生受伤的教师;(2)社会支持对PTSD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中的信息支持可以促进PTG,而情感支持和实质性支持对PTG没有显著的影响;(3)逃避的应对方式能显著地正向预测PTSD,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能显著正向地预测PTG,而寻求帮助的应对方式对PTSD和PTG都不具有显著的影响。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PTSD PTG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190006)
【分类号】:B844.3
【正文快照】: 1问题提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有研究表明PTSD是重大地震后最常见的一种身心反应结果(Bar'oglu,K錓l錓鍃,r&alc錓oglu,Livanou,2004)。例如,B錸dvarsdótt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志凯;;小学教师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2 游永恒;张皓;刘晓;;四川地震灾后中小学教师心理创伤评估报告[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3 刘亚楠;许燕;于生凯;;恐惧管理研究:新热点、质疑与争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松蔚;王文余;钱铭怡;高隽;王雨吟;邓晶;;对震后灾区初中生创伤后成长情况的调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孙丽婷;;云南边疆地区中小学教师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赵延东;;自然灾害中的社会资本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4 涂阳军;陈建文;;创伤后成长:概念与测量[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年05期
5 谢钧润;于永菊;彭李;陈珑;李嘉雯;李静;李敏;;新兵新训应激后成长与自我接纳和心理弹性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19期
6 程科;陈秋燕;;震后中小学教师心理创伤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5期
7 武沛佩;徐爱晖;;地震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13年11期
8 汪际;陈瑶;王艳波;刘晓虹;;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年14期
9 何春娇;张平;;重大车祸伤存活患者创伤后成长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年24期
10 汪娟;张平;宋旭红;李晓燕;;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期创伤后成长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艳波;意外创伤者的创伤后成长及其干预模式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韦雪艳;基于交互作用的民营企业家压力应对策略与倦怠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吴菁;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与验证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4 邵华;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年
5 贾兆宝;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和生命质量随访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6 杨芳;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健康促进的感恩模型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中平;电针头穴加灸法治疗汶川“5.12”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RCT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周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编制与施测[D];西南大学;2011年
3 原芳如;地震对大学生外显和内隐自我评价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4 汪际;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及其意外创伤者常模的研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5 张雪华;上海职校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田间;对死亡恐惧的世界观防御理论的验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金依文;中国灾后心理援助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郭佳琪;地震两年后灾区中小学教师焦虑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瑶;灾后中学生灾难暴露、控制感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易蜀川;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百珍,王凯,李焕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1期
2 颜志伟;;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4期
3 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5年02期
4 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2期
5 张阳阳;佐斌;;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6 崔哲,张建新;中学生家庭教养模式及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7 高飞,陈龙,裴华,张凤阁,张本,马文有;企业员工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红;;大专生应对方式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4期
3 代景华,阎克乐,王海民;高中生考试焦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5期
4 邢强;唐志文;胡新霞;;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6期
5 王玉霞;;高中生的人格、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的关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04期
6 陈庆健;何娜;;医学院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陈华;527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8 李琨;;农村中学初中生自尊、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4期
9 徐旭红;韩蕾;;浅析导致疾病的心理因素——应激、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4期
10 李恒;;大学生、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天刚;;焦虑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胡心怡;刘霞;申继亮;范兴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春艳;杨玲;;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焦虑情绪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宋广文;尹红峰;;在外租房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结构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黄凯平;范兴华;刘儒德;;农村儿童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杨智辉;王建平;杨振威;王慧琳;王玉龙;;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对癌症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郭瞻予;单常艳;;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其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牟宏玮;;社会支持对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恩界;;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关系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井世洁;;大学生的自尊、社会支持及控制点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机制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杨文帝;六盘水在中小学建心理健康“护卫队”[N];贵州日报;2010年
2 范春生;中小学教师存在的心理障碍不容忽视[N];中国体育报;2000年
3 天津中天职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李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老知青”减压[N];健康报;2009年
4 高原;灾后心理重建——社会支持最重要[N];中国社会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颖;灾后心理重建 社会支持最重要[N];科技日报;2008年
6 原方;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N];中国妇女报;2006年
7 张生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抗战时期中国受害者PTSD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华南师范大学派往四川地震灾区的心理干预志愿者 张炯理;一例震后PTSD儿童的心理矫正[N];医药经济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霍霞;中国人精神压力大调查[N];北京科技报;2004年
10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董毅然;腐败导致中学生心理阴影[N];北京科技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杨海燕;工读生与普通生父母依恋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杨丽;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宋剑锋;湖北省城乡居民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8 卢国华;坚韧人格与应激、心身反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10 戴吉;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娟;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课堂互动行为关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婷婷;戒毒劳教人员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梁瑞涛;青少年学生心理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翠金;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岚;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董艳萍;贵州省高职学生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晶洁;警察的孤独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9 缪丽华;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王玉香;研究生就业焦虑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40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40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