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婴儿面孔的注意偏向特点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对婴儿面孔的注意偏向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对婴儿面孔是否存在注意偏向。方法:选取大学本科生80名(男40名,女40名),采用2线索效度(有效/无效)×2视野(左侧/右侧)×2是否独生(是/否)×2性别(男/女)的混合实验设计,运用点探测的实验范式考查大学生对婴儿面孔注意偏向有无性别与家庭结构的差别。结果:对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有效反应时小于无效反应时[(293.9±4.3)ms vs.(298.0±4.3)ms,P0.001];独生子女对靶刺激的反应时小于非独生子女[(278.2±6.0)ms vs.(313.6±6.0)ms,P0.001];视野与性别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学生对婴儿面孔存在注意偏向,且非独生子女对婴儿面孔的注意偏向更加明显,而男女对婴儿面孔的注意偏向可能没有差异。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情绪与社会神经科学研究所;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
【关键词】: 婴儿面孔 独生子女 注意偏向 点探测范式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1376;31530031) 国家973项目(2014CB744600)
【分类号】:B842.3
【正文快照】: 人类在生存进化的过程中,对于涉及到自身生性行为反应。这表明,除对威胁性刺激信息存在注存意义的刺激会选择优先关注,进而对其做出适应意偏向之外,人类对积极性刺激信息也同样存在类 似的偏向行为[1-2]。对于一个物种来说,新生儿是此,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对婴儿面孔是否存在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琳;文东茅;;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业状况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2期
2 刘永策;李彦;盛国军;;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904个样本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3 祁正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4 孙百才;仝辉;;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5期
5 杨涵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佘丹丹;宋少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适应性情况调查[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年04期
7 王晓焘;;城市青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教育获得[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李东风;郜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婚恋观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西高校研究生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11期
9 章清荷;董永海;张志华;郑睿智;刘娟娟;董青;张茜;黄芬;;合肥市中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抑郁状况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年02期
10 查子秀;3-6岁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翠;何兴润;;118例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体格发育及学习成绩分析初探[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陈修哲;林秀萍;马义泽;;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孤独感的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万传文;范存仁;林国彬;;五岁至七岁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比较及性别差异的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董巍;江勇;李焰;鲍立铣;孙佳宏;;大学生自我动机的特点及其与自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关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对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张柏华;;大学新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和心理状况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陶慧杰;;初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世炳;唐久来;吴德;刘维民;许晓燕;周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生活能力配比研究[A];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8 王民洁;陈一心;傅俊俐;曾文星;陶国泰;邱景华;;个性发展:——南京独生与非独生子女18年追踪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牛勤;姚本先;;家庭中的子女排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陈玲玲;伍新春;刘畅;邢学玮;;我国父亲教养投入的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健生;“轮庄”过年渐走俏[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王乐;开心,并苦恼着[N];文汇报;2011年
3 记者 冯立中;独生子女抑郁发生率低于非独生子女[N];健康报;2013年
4 李欣伟;“兼顾实惠和高标准”[N];山西日报;2003年
5 记者 王庆环;《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11年
6 记者 秦晖 通讯员 张敏强;大学生:竞争压力>学习压力[N];广州日报;2005年
7 中青;青少年消费主张兼顾实惠和高标准[N];深圳商报;2003年
8 李扬;点击家政新概念[N];新华日报;2004年
9 王欣;青少年消费新主张[N];广西政法报;2003年
10 陈青;2009年人口出生数将翻番[N];文汇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双艳;大学生调节定向心理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果胜男;成年人的怀旧心理及与归属感、抑郁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雷;不同类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与婚姻关系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曾美瑛;澳门初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林彬;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于茂林;大学生金钱态度、择业取向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6 杨恒;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差异性研究及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晓静;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及其行为应对方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李晶彤;大学生乐观、应对效能与健康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张淑娟;3-7岁儿童多元化能力发展测评与培养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10 扶跃辉;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和冲突解决策略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54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54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