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生气表达及影响因素的混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17:43
本文关键词:小学教师生气表达及影响因素的混合研究
【摘要】:本研究拟采用混合研究中“解释性序列设计”展开研究,探讨小学教师生气表达及其影响因素的动力机制。其中,量化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因素统计关系进行探讨,质性研究采用开放问卷和深度访谈,了解小学教师具体的生气表达方式以及影响因素之间是如何起作用的。量化研究结果显示(1)怒内表达和怒外表达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两种控制怒表达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小学教师更多的采用控制怒表达的方式。(2)除男性教师较女性教师有更高水平的控制怒内表达外。性别、教龄和年龄在四种生气表达方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3)自尊和宽恕两个维度与两种控制怒呈显著正相关,只有支持利用度与怒内表达呈显著负相关。(4)自尊与控制怒外表达、控制怒内表达的关系,存在宽恕的中介效应(5)支持利用度对怒内表达的影响,存在宽恕的中介效应。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生气源主要是来自学生和家长。总体而言,面对不同对象,教师倾向于控制怒的生气表达方式。在影响因素的内在机制方面,高自尊的个体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有充分的认可,一方面直接影响教师冷静客观的表达,另一方面也促使个体在遇到刺激事件时对自己和他人更加宽容,进而间接影响生气表达。支持利用度能释放和缓解情绪,同事提供方法引导,这导致小学教师生气情绪的缓解和释放,另外也可通过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宽容理解及对自我的认可,减少生气情绪的抑制。
【关键词】:生气表达 混合研究 宽恕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1 文献综述10-19
- 1.1 生气的概念和结构10-11
- 1.2 情绪劳动11-13
- 1.3 生气表达研究13-18
- 1.3.1 生气表达13-14
- 1.3.2 自尊与生气表达14-15
- 1.3.3 社会支持与生气表达15-16
- 1.3.4 宽恕与生气表达16-18
- 1.4 研究意义18-19
- 1.4.1 理论意义18
- 1.4.2 实践意义18-19
- 2 研究构想19-23
- 2.1 研究问题的提出19-20
- 2.2 研究目的20
- 2.3 研究内容20
- 2.4 研究方法20-22
- 2.5 总体技术路线22-23
- 3 小学教师生气表达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23-38
- 3.1 研究设计23-27
- 3.1.1 研究目的23
- 3.1.2 研究方法23-24
- 3.1.3 研究工具24-25
- 3.1.4 研究程序25
- 3.1.5 数据分析25
- 3.1.6 研究假设25-27
- 3.2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27-30
- 3.2.1 怒的表达量表信效度分析28
- 3.2.2 Hearhand宽恕量表信效度分析28-29
- 3.2.3 Rosenberg自尊量表信效度分析29
- 3.2.4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信效度分析29-30
- 3.3 小学教师生气表达与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0
- 3.4 小学教师生气表达的人口学变量上的情况30-32
- 3.4.1 小学教师生气表达在性别上的差异30-31
- 3.4.2 小学教师生气表达在区域上的差异31
- 3.4.3 小学教师生气表达在年龄上的差异分析31
- 3.4.4 小学教师生气表达在教龄上的差异分析31-32
- 3.5 小学教师生气表达与自尊、宽恕、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32-33
- 3.6 小学教师生气表达与自尊、社会支持、宽恕的回归分析33-35
- 3.7 宽恕与生气表达的关系:自尊和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35-37
- 3.7.1 自尊对生气表达的影响:宽恕的中介作用分析35-36
- 3.7.2 支持利用度对生气表达的影响:宽恕的中介作用分析36-37
- 3.8 小结37-38
- 4 小学教师生气表达的质性研究38-54
- 4.1 研究设计38-42
- 4.1.1 研究目的38
- 4.1.2 研究方法38
- 4.1.3 研究工具38-39
- 4.1.4 研究对象39-40
- 4.1.5 研究程序40
- 4.1.6 研究实施40-41
- 4.1.7 数据分析41-42
- 4.2 研究结果42-53
- 4.2.1 小学教师生气源及生气情绪一般特点42-44
- 4.2.2 小学教师对生气表达的理解44-45
- 4.2.3 教师对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以及自己的生气表达方式45-50
- 4.2.4 小学教师生气表达:“简单、直接、粗暴”向“多元、冷静、智慧”转变50-53
- 4.3 小结53-54
- 5 量化与质化的综合讨论:小学教师生气表达机制54-62
- 5.1 教龄对小学教师生气表达方式54-56
- 5.2 性别对小学教师生气表达方式56-57
- 5.3 宽恕和生气表达间关系——宽容是期待每一朵花开57-59
- 5.4 自尊和社会支持对生气表达的影响:宽恕的中介分析59-62
- 5.4.1 自尊对生气表达的影响——教育自信是一盏信任心灯59-61
- 5.4.2 社会支持对生气表达的影响——利用支持是一杯心灵鸡汤61-62
- 6 结论和研究贡献与不足62-66
- 6.1 研究总结论62-63
- 6.2 研究贡献63-64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71
- 附录71-80
- 附录1:小学教师生气表达影响因素问卷71-77
- 附录2:小学教师生气事件开放问卷77-79
- 附录3:小学教师生气表达及影响因素访谈提纲79-80
- 致谢80-8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郜宝文;试论日本明治时期小学教师的身份及地位[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孙丽娜;;素质教育的基础——优秀小学教师的培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3 郑文汉;何清儒;;大中小学教师的人事研究[J];教育与职业;1934年02期
4 孙山;的确欢迎[J];文字改革;1965年11期
5 卢俭亮;;不当队长当教师——,
本文编号:657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57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