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与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及其教育干预
发布时间:2017-08-13 22:00
本文关键词:人际与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及其教育干预
更多相关文章: 人际与群际 青少年 慈善捐助行为 归因特点 教育干预
【摘要】:归因(attribution)是归因者运用感知、思维、推测等方式对自己或他人外在行为原因进行解释或评价的认知过程。归因作为个体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个体内在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行为预测和干预的基础。而慈善捐助行为(charitable donor behavior)作为无偿帮助他人或赠予他人财物的一种典型的道德行为(丁凤琴,2013),必然受到个体社会认知的影响。然而,近年来,人们对慈善捐助的不当归因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为了探查个体对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来改变个体对慈善捐助的不当归因,本文以归因的双重加工模型和锚定-调整理论(Anchoring-and-adjustment Theory, AAT)为基础,以慈善捐助归因为主线,从人际和群际视角出发,采用故事评定法和Go-Nogo联想测验(GNAT)范式考察了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外显与内隐特点,在此基础上,使用再归因训练法、积极情绪训练法和行为信息反馈法进一步对人际和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进行了干预,研究结论如下:(1)人际视角下,青少年存在慈善捐助内隐归因和外显归因偏好;被试对自己捐助更倾向于特质归因,特质倾向者比情境倾向者更倾向于内归因。(2)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没有表现出慈善捐助内隐归因和外显归因偏好;但内群体认同对不同群体捐助归因起调节作用,高内群体认同者在内隐归因时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服务归因偏好。(3)在人际视角下和群际视角下,再归因训练法、积极情绪训练法和行为信息反馈法均可以改变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但其干预效果存在差异。上述结论不仅丰富了行为归因的研究理论,升华了人们对慈善捐助归因的认识,还对优化青少年的慈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际与群际 青少年 慈善捐助行为 归因特点 教育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6-7
- 1.1 课题来源6
- 1.2 研究背景6-7
- 2 文献综述7-17
- 2.1 归因的概念及其对捐助行为的影响7-8
- 2.2 入际视角下的归因偏好8-11
- 2.3 群际视角下的归因偏好11-13
- 2.4 归因的双重加工13-14
- 2.5 归因的教育干预14-17
- 3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17-19
- 3.1 问题提出17
- 3.2 研究意义17-18
- 3.3 研究思路18-19
- 4 人际与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19-30
- 4.1 实验一 人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19-24
- 4.2 实验二 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24-29
- 4.3 小结29-30
- 5 人际与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教育干预30-49
- 5.1 实验三 人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教育干预30-40
- 5.2 实验四 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教育干预40-48
- 5.3 小结48-49
- 6 总讨论49-52
- 6.1 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具有人际性和隐蔽性49-50
- 6.2 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可塑性及不同方式干预的效果差异性50-52
- 7 研究结论52-53
- 8 研究创新、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53-55
- 8.1 研究创新53
- 8.2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53-55
- 参考文献55-60
- 附录一:实验一材料60-61
- 附录二:实验二材料61-63
- 附录三:干预方案63-66
- 致谢66-67
-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卿;人际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2期
2 曾率;贺岭峰;高旭辰;;归因引导对社会态度改变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0年02期
3 曾永忠;体育运动情境再归因训练心理和行为效应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2004年02期
4 王树芳;莫雷;金花;;任务难度和反馈学习对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1期
5 龙君伟;反馈干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6 俞国良,王永丽;学习不良儿童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4期
7 杨福义;梁宁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J];心理科学;2007年04期
8 马伟军;;群际归因偏好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9年04期
9 索涛;冯廷勇;顾本柏;王会丽;李红;;责任归因对“做效应”的调控及其ERP证据[J];心理学报;2011年12期
10 王大华;黄一帆;彭华茂;陈晓敏;;老年人加工速度的干预研究[J];心理学报;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669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6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