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回避影响外显及内隐再认的ERP研究
本文关键词:依恋回避影响外显及内隐再认的ERP研究
【摘要】:依恋是亲密关系中情绪、认知、行为的重要调节因素,它影响了个体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和加工。高依恋回避个体在童年期因为照顾者重复、持续的低回应、低支持和拒绝等负性的依恋相关经历形成了负性的他人表征,并通过防御性的策略形成了积极的自我表征,他们认为向依恋对象寻求亲密和支持是无效的甚至危险的,因此他们否认自己有依恋的需要,不愿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寻求自我独立,目的是为了不让自己感受被拒绝的痛苦。当需要提取过去的负性记忆时,高依恋回避个体为避免再次感受心理疼痛,会使用事后防御策略抑制已编码的压力性信息的激活和可接近性,导致提取失败,保持依恋系统的低激活状态。虽然研究者普遍认为高依恋回避个体的事后防御策略会导致对依恋相关信息的记忆亏损,然而现有研究结果却存在两大分歧:第一,从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角度来看,依恋理论认为高依恋回避个体的事后防御策略可以以一种习惯化的图式加工方式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动运行;而有的研究却提出事后防御策略是一种控制加工策略,需要有意识的认知努力。同时,前人试图采用行为学方法从内隐及外显两个意识层面研究高依恋回避个体的记忆提取特点,发现高依恋回避个体的记忆亏损在内隐及外显层面均存在,且不受奖赏动机的影响,然而仍无法明晰依恋回避个体在两加工阶段的机制差异。第二,从回忆结果来看,既有研究发现高依恋回避个体回忆更少的依恋相关正性信息,又有研究发现他们与低依恋回避个体没有显著差异。依恋理论表明,高依恋回避个体在亲密关系中不仅担心被拒绝、遗弃等负性信息,还拒绝亲密感,保持情感独立,而依恋相关正性信息包含的亲密信息对于他们来说应该也归为压力性信息的范畴,他们应该会抑制该类信息的提取,这些不一致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基于Bartholomew的脆弱/积极自我表征梳理依恋回避影响记忆提取的加工机制。Bartholomew认为高依恋回避个体用两套矛盾的内部工作模式来抑制依恋相关负性信息的加工,其中在自动加工阶段,脆弱的自我表征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依恋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负性信息更加警惕,表现出负性偏向的图示驱动方式;在控制加工阶段积极的自我表征促使他们采用去激活策略保持依恋系统的低激活状态。Bowlby的内部工作模式也提出了记忆的双加工理论,在内隐层面运行的内隐再认或情景性脚本和外显层面的语义或情景记忆的加工。因此,本研究假设在自动加工阶段或内隐层面,高依恋回避个体的脆弱自我表征会促使他们提取更多的依恋相关信息,而在控制加工阶段或外显层面,高依恋回避个体的积极自我表征使得他们采用事后防御策略抑制依恋相关信息进入意识层面。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探究依恋回避个体在外显图片再认时,事后防御策略在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阶段的有效性及抑制的刺激类型;并进一步验证高依恋回避个体的事后防御策略在内隐再认中的有效性,及对依恋相关图片的内隐再认特点。在威胁情景启动后,分别记录学习-再认范式和连续再认范式中高、低依恋回避个体的脑电活动。结果发现:(1)在外显再认的自动加工阶段,高依恋回避个体无法采用事后防御策略抑制对依恋相关图片的熟悉性再认,相比低依恋回避个体,早期新旧效应的脑区分布更广;内隐再认的结果与其一致,高依恋回避个体的重复效应显著大于低依恋回避个体。(2)在外显再认的控制加工阶段,高依恋回避个体可以有效的使用事后防御策略抑制对依恋相关图片的意识性提取,导致晚期新旧效应的缺失和更低的正确再认率;(3)高依恋回避个体对依恋相关正、负图片的再认机制具有相似性,再认机制均符合“警惕-抑制”的两阶段加工模型。即在图片再认的自动加工阶段或无意识水平,对学习过的依恋相关图片更加警觉,在识别后能优先进行自动匹配;而在控制加工水平,采用事后防御策略自上而下的抑制对依恋相关正、负图片的提取。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的探讨高依恋回避个体事后防御策略影响再认的加工机制及对依恋相关信息的抑制,验证依恋理论中有关记忆加工策略的核心假设。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回避型依恋个体的咨询、辅导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威胁情景启动下,从记忆提取的自动-控制加工阶段性探究事后防御策略的在各阶段的有效性;探索性的把ERP新旧效应和重复效应引入依恋回避与记忆研究领域,把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加工机制在脑电指标上进行比较和验证。
【关键词】:依恋回避 再认 新旧效应 重复效应 ERP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文献综述10-22
- 1.1 成人依恋概述10-13
- 1.1.1 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10-12
- 1.1.2 成人依恋风格的分类与测量12-13
- 1.2 依恋回避个体的依恋策略13-16
- 1.2.1 初级依恋策略与次级依恋策略13-15
- 1.2.2 事前防御策略与事后防御策略15-16
- 1.3 记忆提取的相关研究16-18
- 1.3.1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16-17
- 1.3.2 记忆提取的研究范式17
- 1.3.3 记忆提取的加工阶段17-18
- 1.3.4 ERP新旧效应与重复效应18
- 1.4 依恋回避对记忆提取的影响18-22
- 1.4.1 依恋回避影响依恋记忆提取的研究概述18-20
- 1.4.2 依恋回避对依恋相关信息提取的影响20-21
- 1.4.3 威胁情景启动21-22
- 2 问题提出22-26
-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22-23
- 2.1.1 事后防御策略在自动加工水平的机制需进一步探讨22
- 2.1.2 依恋回避在外显和内隐的再认机制缺乏比较22-23
- 2.1.3 依恋回避对依恋相关正性信息是否抑制其提取尚无定论23
- 2.2 研究目的与假设23-24
- 2.3 研究意义24-26
- 2.3.1 理论意义24-25
- 2.3.2 现实意义25-26
- 3 研究一:依恋回避对依恋相关图片外显再认的影响26-37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26
- 3.2 研究方法26-30
- 3.2.1 设计26
- 3.2.2 被试26
- 3.2.3 材料26-28
- 3.2.4 实验程序28-29
- 3.2.5 ERP的记录和获得29
- 3.2.6 数据统计29-30
- 3.3 结果与分析30-37
- 3.3.1 行为数据30-31
- 3.3.1.1 威胁情景启动效果30
- 3.3.1.2 正确再认率(Pr)和反应偏向指数(Br)30
- 3.3.1.3 反应时30-31
- 3.3.2 脑电数据31-34
- 3.3.3 讨论34-37
- 4 研究二:依恋回避对依恋相关图片内隐再认的影响37-44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37-38
- 4.2 研究方法38-40
- 4.2.1 设计38
- 4.2.2 被试38
- 4.2.3 材料38-39
- 4.2.4 实验程序39
- 4.2.5 ERP的记录和获得39-40
- 4.2.6 数据统计40
- 4.3 结果与分析40-44
- 4.3.1 行为数据40-41
- 4.3.2 脑电数据41-42
- 4.3.3 讨论42-44
- 5 总讨论44-47
- 5.1 事后防御策略在外显再认的自动-控制加工阶段的有效性44-45
- 5.2 事后防御策略在内隐再认的有效性45-46
- 5.3 高依恋回避个体对依恋相关图片的提取特点46-47
- 6 结论47-48
- 7 创新和不足48-49
- 7.1 创新点48
- 7.2 不足48-49
- 参考文献49-55
- 附录55-58
- 致谢58-59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凯,施晓斌,白学军;再认条件下元监测判断的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2002年03期
2 房慧聪,刘永芳;线索相对强度对再认场合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3 刘敏,张庆林;推理的启发式再认新模式[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4 刘敏;张庆林;;推理的再认启发模式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5 周楚;杨治良;;预警和呈现时间对错误再认和错误回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年03期
6 刘彤冉;施建农;;编码深度和提取方向对儿童再认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3期
7 翟洪昌;邓波平;;英文和汉字记忆及再认加工脑区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5期
8 郭力平;再认的心理模型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9 钟杰,谭洁清,匡海彦;高、低强迫症状个体的词语再认差异[J];心理学报;2005年06期
10 张峰;李晓红;王敏;;大脑不同部位损伤对脑血管病患者再认记忆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索玉贤;刘华山;;判断与决策中的再认启发式[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肖丽辉;陈宝国;彭聃龄;;不同加工任务下情绪背景对中性词再认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周楚;;预警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编码阶段通道的关键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宁;;字词再认任务中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社会定向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马伟军;冯睿;卿婷;钱岑;;品牌偏好对其正负面信息记忆效果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黄雅洁;张钦;;情绪依存记忆的ERP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洁;身氋不满意男性对身高信息的注意和再认偏向[D];西南大学;2015年
2 张读;提取难度与反馈时机对提取练习效应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翟晶;依恋回避影响外显及内隐再认的ERP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房慧聪;线索相对强度对再认场合效应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敏;推理的启发式再认新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罗英;海洛因成瘾戒断者再认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罗琳;中英文记忆再认的加工脑区及加工网络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8 董昌锋;范畴变量对虚假再认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黎志华;情绪影响再认的行为与ERP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炳洁;汉字音形义对无线索回忆再认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38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38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