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熟悉性与启动在编码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
本文关键词:回想、熟悉性与启动在编码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
【摘要】:为了探究基于回想和熟悉性的外显记忆及基于启动的内隐记忆在编码阶段的认知加工差异,该文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并结合迫选再认测验和相继记忆(Dm)范式,把学习项目分为四类:随后记住、随后知道、随后启动及随后忘记。结果表明,与启动关联的Dm效应表现在刺激后700 ms开始的中央区,随后启动比随后忘记更为负走向,即负走向的Dm效应;与回想关联的Dm效应表现为从400 ms开始的右前额区正走向Dm效应以及800 ms开始的枕区负走向Dm效应,而与熟悉性关联的Dm效应表现在300~400 ms的前额区及500~600 ms的顶区正走向Dm效应。为了进一步确定这些Dm效应与不同记忆类型的关联,第二个实验中在编码阶段同时设置了干扰任务,以探究编码干扰下Dm效应的变化,结果发现,在编码干扰的作用下,与启动关联的中央区负走向Dm效应仍有存在,而与两种外显记忆:回想和熟悉性关联的Dm效应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在编码干扰下并未发现任何与回想关联的Dm效应,但与熟悉性关联的正走向Dm效应仍有存在,主要表现在600~800 ms的右侧额区。综合这些结果,表明回想、熟悉性与启动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应该存在着分离的现象。
【作者单位】: 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心理系;
【关键词】: 回想 熟悉性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Dm效应
【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2014J05038) 三明学院科学研究发展基金项目(A201319/Q)资助
【分类号】:B842.3
【正文快照】: 本实验完成于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脑认知成像实验室。1前言在过去30年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一直是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反映的是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传统的、需要有意识回忆的外显记忆是功能性分离的。但以往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描述及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坚;宋立升;黄军斌;吴荣琴;李桦;孙复林;徐璐;钱玲萍;陈兴时;杜亚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哌醋甲酯治疗前后错误监控功能的动态观察[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4年02期
2 钱国英;姜媛;方平;;情绪记忆的鲜活性和准确性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3期
3 罗萌;耿海燕;;生存加工改善记忆编码的机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年11期
4 LUO Meng;GENG HaiYan;;How can survival processing improve memory encoding?[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3年11期
5 梁芳;李赞;晓璇;陶思情;;从掩蔽迫选范式看阈下知觉的加工水平[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6 王益文;黄亮;张振;宋娟;白丽英;;友好还是敌对?理解互动意图的大脑动态时程[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年07期
7 Mingzhu Hou;Chuanji Gao;Jun Wu;Chunyan Guo;;Neural correlates of familiarity and conceptual fluency are dissociable at encoding[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4年28期
8 赵广平;李晶;安宗辉;;实例材料诱发关系学习的再认优势[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9 陈士法;刘晴晴;侯林平;吕茂丽;杨洪娟;崔涛涛;;英汉心理词典中英语单词再认模式的ERP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10 姜珊;关守义;;熟悉感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婷婷;视觉运动追踪中的信息整合过程[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2 梁九清;跨领域项目间联结记忆提取的神经机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3 梁君英;认知风格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4 杨博;长时间持续警戒任务下脑力疲劳对前注意和注意加工能力影响的ERP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5 王丽岩;运动信息模式结构特征及中枢加工机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6 王小春;网球运动员时空预测特征及ERP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7 王艳;道德两难决策权衡的认知行为与ERP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旭;提取诱发遗忘的发展及其机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9 金佳;基于脑电信号分析的激励理论中内在与外在动机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朱小青;环境诱导脑听觉功能可塑性的细胞分子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明昆;时间间隔对故事情境关联虚假记忆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姜敬国;情节记忆及其联合效应和特征效应行为和神经机制探讨[D];浙江大学;2013年
3 王珊珊;短暂性脑缺血的静息态fMRI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钟瑜;英语词汇学习的句子语境效应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王方方;认知资源有限视角下来源记忆加工机制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唐小庭;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叶晓红;内隐与外显记忆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分离[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8 杨英琪;聋哑儿童面部表情加工的ERP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9 李s,
本文编号:743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4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