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依赖的代际特征及教育建议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网络依赖的代际特征及教育建议
【摘要】:"代际特征"是拥有相同历史经历的一代人在认识和处置某些问题时表现出有别于其它时代人的显著特征。网络依赖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的重要代际特征。先锋性、独立性和叛逆性是形成青少年网络依赖的重要心理原因,巨大的升学压力和严厉的家庭管束构成了青少年网络依赖的社会学原因。加大对青少年的理解和关照力度,增强青少年自我监督和管理能力,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是理性应对青少年网络依赖的主要举措。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依赖 代际特征 教育建议
【基金】: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网瘾的分类、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0BZZ037
【分类号】:B844.2;C913.4
【正文快照】: 一、网络依赖成为我国青少年重要的“代际特征”互联网尽管问世时间并不久远,但是其以打破时空界限的交互性信息传递为优越性已然成为人们联系周围世界和自我提升的主要媒介,并日益渗透到人们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层面。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心理学家关注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小平;论伦理关系的代际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何塞·马乔多·佩斯,黄觉;过渡与青年文化:形式与表演[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02期
3 傅维利;刘磊;;学生课业负担重 究竟谁之过[J];红旗文稿;2006年17期
4 胡谏萍;严正;喻承甫;张卫;;中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较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孙正聿;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J];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05期
6 卢风;;道德相对主义与逻辑主义[J];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7 高文斌;陈祉妍;;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8 雷雳;;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实证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9 昝玉林;;国外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02期
10 洪治纲;;新时期作家的代际差别与审美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他者伦理视域中的当代人际和谐建设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张军;;信息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3 刘力;论执政党角色的确立[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郭莲荣;;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预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颜茵;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6 廖小平;论伦理关系的代际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李金发;;代沟对彝族村落文化的影响——以滇中塔冲村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8 王亚飞;公共体育:社会伦理向度的哲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成伟;陈婷婷;;代际差异与冲突之分析[J];长白学刊;2009年06期
10 姜毅超;孙慧;;论追求学生幸福的教学生活世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国柱;;论移动数字时代广东社会管理的挑战与契机[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2 吴美娟;田国强;钱蠡;;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及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谢加书;;试论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对道德传播的影响[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张芳芳;高文斌;;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董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6 秦国柱;;试论数字时代的大学教育[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王慧琳;;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心理行为特点与干预策略[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8 刘洁;;论中国新闻学理论自觉的建构[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9 江文庆;;网络成瘾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雷东霞;;从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角看当代普通高校民族音乐鉴赏课[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波;一站式政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周德钊;针刺加耳压治疗网络成瘾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朱文君;哲学的觉解[D];吉林大学;2012年
9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构建《哈利·波特》第二世界的细节描写艺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文芸;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自主评价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焦松伟;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质性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强成文;缺失与重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玉;网络游戏成瘾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消极影响及解决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艳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代际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同松;论卢梭对现代性危机的批判与拯救[D];吉林大学;2011年
8 仝小霞;乡村新教师生存困境及出路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曹彩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权威的重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鹿晓莹;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年10期
2 雷雳;伍亚娜;;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2期
3 张炜;世界与你的角落──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3期
4 魏微;写作十年[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5期
5 洪治纲;;乡村苦难的极致之旅——阎连科小说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5期
6 高文斌,魏景汉,彭小虎,罗跃嘉;视觉注意范围的调控机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3期
7 孙彩平;卢敏;赵彤;;中美青少年网络生活比较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8 宗仁发,施战军,李敬泽;关于“七十年代人”的对话[J];南方文坛;1998年06期
9 哈金;呼唤“伟大的中国小说”[J];青年文学;2005年13期
10 李新华;;“代”的时代[J];青年研究;198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文斌;祝卓宏;陈祉妍;刘泽文;高晶;;网络成瘾心理机制及其综合心理干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芳;;代际价值观的断裂与传承——读廖小平教授《分化与整合——转型期价值观代际变迁研究》[J];书屋;2007年07期
2 卢永和;;集体记忆与文学经典的影像改编[J];电影文学;2011年16期
3 王虹艳;;从沉默到喧哗——中国当代女性散文流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林大根;;中国电影“代际论”批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霍俊明;;前锋诗评[J];诗歌月刊;2011年06期
6 陈青山;;代际之间的碰撞与消弭——《卖果》导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7 ;《代际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出版[J];哲学动态;2010年01期
8 廖小平;代际伦理刍议[J];哲学动态;2002年01期
9 武爱玲;正确把握代际伦理关系的发展方向[J];道德与文明;1997年04期
10 廖小平;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及其本质[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兆文;;敬老文化与代际和谐[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0年第3期(总第83期)[C];2010年
2 贺祥云;;代际和谐刍议[A];老年学论文集(六)[C];2004年
3 马丁·柯利;马尔科·阿尔伯蒂尼;哈拉尔德·屈讷蒙德;李霞;;成人家庭代际联系:从比较调查研究得出的证据[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4 王霖;张绪武;张月秋;;锻炼促进了全家健康及代际和谐的调查[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郭丛斌;丁小浩;;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行业代际效应及教育的作用[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6 魏仲吾;;代际交流的动力浅说[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林子利;;发扬中国传统养老文化 建立代际和谐的家庭关系[A];老年学论文集(六)[C];2004年
8 杨国安;梁慎思;;积极调适,促进代际和谐[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毛恩隆;中文山;韩扶帮;;正视老年“代际婚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丘如壁;;代际和谐与老年群体[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纠偏”贫穷代际遗传[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2 沈泉涌;“代际婚姻”:难嚼的滋味[N];安徽日报;2003年
3 沈泉涌;“代际婚姻”面面观[N];中国老年报;2004年
4 张剑荆;代际视野下的中美友好[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5 葛登扬;天津“代际婚姻”增多[N];新华日报;2004年
6 陆丽云;伦理代际维度的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徐光胜;传统制造用工遭遇“代际差”[N];哈尔滨日报;2010年
8 唐元仲;利益组合的代际婚姻不容乐观[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9 卓勇良;超同“猝死”:产业结构的代际锁定与新新人类创业[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10 张凤英;孝道 构建新的代际和谐[N];厦门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汶蓉;反馈模式的延续与变迁[D];上海大学;2012年
2 方鸣;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肖代柏;消费行为的反向代际影响[D];武汉大学;2013年
4 韩军辉;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陈琳;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实证研究:经济机制与公共政策[D];复旦大学;2011年
6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强;里仁为美:论农村儿童成长环境对其人力资本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8 孙浩进;中国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变迁[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柳娜;家庭暴力中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袭:从心理—社会—精神病理—遗传学角度探讨[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坤国;生理代际与文化代际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吕建武;影像传播中的代际冲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熊晓莉;代际福利转移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邓娇;重庆市农村家庭凝聚力和代际互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5 范亚静;中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D];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
6 马娟;符号互动视角下的农村家庭代际情感互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楠;何以成家与家庭男权演变:代际比较的视角[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8 何婕妤;人力资本视野下中国家庭代际收入流动的“马太效应”[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蕊;基于家庭异质性的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10 秦翕嫣;基于反向代际影响的品牌资产及调节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43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43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