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12:48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健康水平已经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是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乐观向上地面对生活。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较多,本文尝试从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两个影响因素入手,来了解青少年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状况,并从中探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丰富青少年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以645名在校的六个年级中学生为被试进行抽样调查,探究青少年在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以及心理健康这三个变量的状况特点;运用SPSS17.0对青少年归因方式、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研究,同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预测分析,并运用Amos 17.0对三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最终构建三者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具体结果如下:1.青少年对事件的结果分析多采用内部的归因方式,尤其是归因于努力因素,较少归因于情境、运气的外部归因方式。在性别上,男生与女生都倾向于内部归因,其中,男生更倾向于归因为努力。归因方式在年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初中年级学生比高中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归因努力,而初一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努力的内部归因方式,而高三年级学生则多采用情境的外部归因方式,高一年级学生更多倾向于运气的外部归因方式。2.青少年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状况良好,特别是在积极的认知方面表现良好。女生在人际协助维度的得分高于男生且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弹性总分以及各维度在年级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整体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较轻度的问题。男生的心理健康总分要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在偏执、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里不平衡这五个维度上男生分数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女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生。在年级上,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高中年级比初中年级的心理健康均分高,其中,高三年级均分最高,说明初中年级的学生要比高中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出现的心理问题相对较少。4.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青少年归因方式中的能力、情境、运气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青少年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中的外部归因方式(情境、运气)与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5.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起到反向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起到正向预测作用;归因方式对心理弹性起到反向预测作用;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和心理弹性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健康状况。6.青少年的外部归因方式(情境、运气)在内部归因方式(能力、努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弹性在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归因方式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关键词】:青少年 归因方式 心理弹性 心理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0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的意义9-10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9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9-10
- 2.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10-24
- 2.1 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10-15
- 2.1.1 青少年归因方式的特点10-11
- 2.1.2 归因方式的影响因素11-13
- 2.1.3 归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13-15
- 2.2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15-18
- 2.2.1 心理弹性的概念15
- 2.2.2 心理弹性的构成因素及作用机制15-17
- 2.2.3 心理弹性的测量17-18
- 2.3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18-19
- 2.3.1 心理健康的概念18
- 2.3.2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18-19
- 2.4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现状研究19-23
- 2.4.1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19-20
- 2.4.2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20-22
- 2.4.3 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22-23
- 2.5 问题的提出23-24
- 3.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24-27
- 3.1 研究目的24
- 3.2 研究方法24-25
- 3.2.1 研究对象24
- 3.2.2 研究工具24-25
- 3.3 施测过程25-26
- 3.4 数据处理26-27
- 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27-48
- 4.1 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27-35
- 4.1.1 青少年归因方式的总体状况27
- 4.1.2 青少年归因方式的性别差异27
- 4.1.3 青少年归因方式的年级差异27-29
- 4.1.4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总体状况29
- 4.1.5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29-30
- 4.1.6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年级差异30-31
- 4.1.7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31-32
- 4.1.8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32-33
- 4.1.9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33-35
- 4.2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35-37
- 4.2.1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35
- 4.2.2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35-37
- 4.3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37-40
- 4.3.1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路径分析图37-38
- 4.3.2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路径图的路径系数分析38-40
- 4.4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40-44
- 4.4.1 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40
- 4.4.2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40-41
- 4.4.3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41-42
- 4.4.4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42-44
- 4.5.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44-48
- 4.5.1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路径分析图44-45
- 4.5.2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路径图的路径系数分析45-48
- 5. 讨论48-55
- 5.1 研究变量的特点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48-52
- 5.1.1 青少年的归因方式的特点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48-49
- 5.1.2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总体特点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49-50
- 5.1.3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总体特点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50-52
- 5.2 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讨论52-55
- 5.2.1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52
- 5.2.2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52-53
- 5.2.3 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分析53
- 5.2.4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53-54
- 5.2.5 外部归因方式、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54-55
- 6. 总结与展望55-58
- 6.1 结论55
- 6.2 建议55-56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1
- 附录61-66
- 致谢66-6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长松;明冬艳;;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归因方式的关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32期
2 陈香;;心理韧性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3 陈舜蓬;陈美芬;;研究生归因风格及其与自尊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4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年08期
5 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2期
6 郝传慧;雷雳;;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7 曾永忠;;中学生体育学习归因风格研究——认知原因因素中性别差异与归因的性别倾向[J];湖北体育科技;2006年02期
8 韩仁生,王毓~d;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与教育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6期
9 王雁;初中生学业成绩归因现状的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刘电芝,孙泽军;我国当代优秀与一般女中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772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72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