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认知和特质认知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1 13:24
本文关键词:关系认知和特质认知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人际信任 亲疏关系 阶层关系 特质认知 关系认知
【摘要】:人际信任是个体间进行交往时,基于对受托方的意图和行为的积极预期,信任方对受托方所持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让信任方敢于在交往中暴露自己的弱点,愿意承担风险,并且信任方相信受托方不会利用自己的弱点获取利益。人际信任因其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关系认知和特质认知是影响人际信任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迄今为止,关系因素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中对关系类型的划分不够明晰,特别是缺乏针对阶层关系的中国本土研究;同时,关系认知对特质认知的影响以及二者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共同作用机制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关系认知和特质认知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具体影响。采用投资博弈的经典范式,首先探讨了能力、善意和诚信三项特质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具体影响;同时探讨了亲疏关系认知和阶层关系认知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以及关系认知对中国人可信赖度认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继而探讨了关系认知和特质认知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共同作用机制。最后,采用阈下启动范式进一步检验了关系认知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无意识效应。结果发现:1.特质认知会影响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具体表现为:人们对高能力者的信任高于对低能力者的信任;对高善意者的信任高于对低善意者的信任;对高诚信者的信任高于对低诚信者的信任。能力、善意和诚信这三项特质会影响信任方对受信方的可信赖度认知。2.在能力、善意和诚信这三项特质中,中国人的人际信任更多地受到善意特质的影响:当受信方表现出高善意时,即使对方的能力和诚信水平较低,信任方还是会付出较多的信任。与此相反,当受信方表现为低善意时,即使对方的能力和诚信水平偏高,信任方也不会做出高信任行为。3.关系认知会影响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亲人的信任高于对陌生人的信任;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高于对平位阶层的信任高于对下位阶层的信任。4.亲疏关系和阶层关系这两种关系模式会影响信任方对受信方的可信赖度认知。具体表现为:人们认为亲人的可信赖度大于陌生人,上位阶层的可信赖度大于平位阶层大于下位阶层。两种关系认知存在交互作用,表现为:当面对上位和平位阶层时,人们认为亲人的可信赖度大于陌生人;当面对下位阶层时,人们对亲人和陌生人的可信赖度认知没有显著差异。5.在亲疏关系和阶层关系这两种关系模式中,中国人的人际信任更多地受到阶层关系的影响,当受信方是上位和平位阶层时,亲疏关系才存在差异;当受信方是下位阶层时,无论亲疏关系,信任方的信任度都很低。6.关系认知和特质认知共同影响中国人的人际信任。亲属关系认知、阶层关系认知和善意特质认知存在交互作用。7.在无意识水平,亲疏关系对中国人人际信任依然产生影响。阈下启动亲人关系线索的被试的信任度大于阈下启动陌生人关系线索的被试的信任度。
【关键词】:人际信任 亲疏关系 阶层关系 特质认知 关系认知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理论与研究综述10-19
- 1.1 人际信任的定义10-12
- 1.1.1 人际信任的概念10-11
- 1.1.2 人际信任的操作性定义11-12
- 1.2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12-19
- 1.2.1 特质认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12-14
- 1.2.2 关系认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14-17
- 1.2.3 关系认知对特质认知的影响17-19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思19-23
- 2.1 问题提出19-21
- 2.1.1 关系认知和特质认知对中国人的人际信任的影响19-20
- 2.1.2 关系认知对特质认知的影响20
- 2.1.3 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心理机制构想20-21
- 2.2 研究构思21-23
- 第3章 研究过程23-40
- 3.1 实验 1:特质认知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23-28
- 3.1.1 实验设计23
- 3.1.2 被试23
- 3.1.3 材料与程序23-24
- 3.1.4 结果24-27
- 3.1.5 讨论27-28
- 3.2 实验 2:关系认知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28-32
- 3.2.1 实验设计28-29
- 3.2.2 被试29
- 3.2.3 实验材料与程序29
- 3.2.4 结果29-31
- 3.2.5 讨论31-32
- 3.3 实验 3: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32-37
- 3.3.1 实验设计32-33
- 3.3.2 被试33
- 3.3.3 实验材料及程序33
- 3.3.4 结果33-36
- 3.3.5 讨论36-37
- 3.4 实验 4:关系认知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阈下激活效应37-40
- 3.4.1 实验设计37
- 3.4.2 被试37
- 3.4.3 实验材料及程序37-38
- 3.4.4 结果38
- 3.4.5 讨论38-40
- 第4章 总讨论40-42
- 第5章 结论42-43
- 第6章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43-44
- 参考文献44-48
- 附录48-5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年02期
2 王毅杰;周现富;;城市居民信任的差序格局[J];天府新论;2009年02期
3 乐国安;韩振华;;信任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牛江河;辛自强;;不同主题和风险下的人际信任:“信任圈”的中、加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2期
5 张建新,张妙清,梁觉;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0年03期
6 刘嘉庆 ,区永东 ,吕晓薇 ,蒋毅;华人人际关系的概念化——针对中国香港地区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心理学报;2005年01期
7 吴继霞;黄希庭;;诚信结构初探[J];心理学报;2012年03期
8 马华维;姚琦;;企业中的上级信任:作为一种行动意愿[J];心理学报;2012年06期
9 韦慧民;龙立荣;;组织中人际初始信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10 邹宇春;敖丹;李建栋;;中国城市居民的信任格局及社会资本影响——以广州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本文编号:772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7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