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启动对权力隐喻效应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心理距离启动对权力隐喻效应的影响
【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人们利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Gibbs,1994; Lakoff, Johnson,1999)。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 Lakoff, Johnson,1980)认为人们依赖隐喻来解释刺激,隐喻使得目标概念和始源概念之间形成映射。权力指的是通过掌握资源影响他人的能力(Galinsky, Gruenfeld, Magee, 2003; Keltner, Gruenfeld, Anderson,2003)。当我们想到权力概念时,我们经常使用“权力高是上(powerful is up)"的隐喻(Giessner, Schubert,2007),权力高的词出现在上方时,反应时更短。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影响人们行为和认知的重要变量。心理距离是一种对自我(self)、这里(here)、现在(now)等是靠近还是远离的主观体验(Trope, Liberman,2010)。心理距离的本质是进行心理模拟的距离(mentally simulated distance; Fielder, Jung, Wanke, Alexopoulos, Moliere, 2015)。本研究通过四个实验探讨心理距离启动对权力隐喻效应的影响。实验1使用Schubert(2005)的研究范式进行研究,证明权力高是上,权力低是下的权力隐喻。实验2被试观看带有空间距离线索的视频,结果发现空间距离导致权力隐喻效应更强。实验3呈现具有社会距离远近含义的启动词,被试需要在心里一直复述启动词,没有发现社会距离对权力隐喻效应的影响。为了说明心理距离是心理模拟还是单纯的语义加工,进行实验4,包括实验4A和实验4B两个实验,分别使用阈下启动和阈上启动被试的心理距离,结果没有发现心理距离对权力隐喻效应的影响,说明心理距离影响隐喻效应的前提是进行心理模拟。
【关键词】:权力隐喻 空间距离 社会距离 心理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2
- 第1章 文献综述12-30
- 1.1 隐喻12-17
- 1.1.1 隐喻的含义12
- 1.1.2 概念隐喻理论12-13
- 1.1.3 概念隐喻的分类13-14
- 1.1.3.1 方位隐喻13-14
- 1.1.3.2 实体隐喻14
- 1.1.3.3 结构隐喻14
- 1.1.4 隐喻的相关研究14-15
- 1.1.5 权力的垂直方位隐喻及相关研究15-17
- 1.2 心理距离17-23
- 1.2.1 什么是心理距离17
- 1.2.2 心理距离的分类17-19
- 1.2.3 不同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19-21
- 1.2.3.1 不同心理距离的共同点19-20
- 1.2.3.2 不同心理距离的不同点20-21
- 1.2.4 心理距离的操纵21-23
- 1.2.4.1 时间距离21
- 1.2.4.2 空间距离21
- 1.2.4.3 社会距离21-22
- 1.2.4.4 概率距离22-23
- 1.3 解释水平23-30
- 1.3.1 什么是解释水平23-24
- 1.3.2 解释水平理论的主要观点24-26
- 1.3.3 解释水平和心理距离的关系26-30
- 1.3.3.1 活动行为识别方面26-27
- 1.3.3.2 分类方面27-28
- 1.3.3.3 视知觉方面28
- 1.3.3.4 个人知觉方面28-30
- 第2章 问题提出30-31
- 第3章 实验研究31-61
- 3.1 实验131-35
- 3.1.1 实验目的与假设31
- 3.1.2 实验方法31-33
- 3.1.3 实验结果33-34
- 3.1.3.1 正确率33
- 3.1.3.2 反应时33-34
- 3.1.4 讨论34-35
- 3.2 实验235-41
- 3.2.1 实验目的与假设35
- 3.2.2 实验方法35-37
- 3.2.3 实验结果37-40
- 3.2.3.1 正确率38-39
- 3.2.3.2 反应时39-40
- 3.2.4 讨论40-41
- 3.3 实验341-48
- 3.3.1 实验目的与假设41
- 3.3.2 实验方法41-44
- 3.3.3 实验结果44-47
- 3.2.3.1 正确率45-46
- 3.2.3.2 反应时46-47
- 3.3.4 讨论47-48
- 3.4 实验2和实验3的综合讨论48-49
- 3.5 实验449-61
- 3.5.1 实验4A49-56
- 3.5.1.1 实验目的与假设49
- 3.5.1.2 实验方法49-51
- 3.5.1.3 实验结果51-54
- 3.5.1.4 讨论54-56
- 3.5.2 实验4B56-61
- 3.5.2.1 实验目的与假设56
- 3.5.2.2 实验方法56-57
- 3.5.2.3 实验结果57-59
- 3.5.2.4 讨论59-61
- 第4章 总讨论61-65
- 4.1 权力的垂直方位隐喻61
- 4.2 心理距离启动影响权力隐喻效应61-62
- 4.3 心理距离影响隐喻效应的前提是进行心理模拟62-63
- 4.4 总结63-65
- 4.4.1 研究意义63
- 4.4.2 研究创新之处63
- 4.4.3 研究存在的不足63-64
- 4.4.4 未来研究方向64-65
- 第5章 结论65-66
- 参考文献66-74
- 附录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万森;张守臣;钱福永;;略论高校师生的心理距离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年01期
2 王红蕾;试论艺术活动的心理距离[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心理距离[J];教书育人;2005年31期
4 刘秀玲;;把握好“心理距离”的度[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9年06期
5 陈于清;心理距离[J];心理世界;1995年03期
6 邓秋香;心理距离与成功[J];心理世界;1998年04期
7 张冰;;分析美学视野中的心理距离说——对一段美学公案的检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贺征;;想象——拉近欣赏主客体间的心理距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陈红波;薛自英;张玉娟;;心理距离影响下的人称指示借用现象[J];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陈红波;马艳红;;心理距离对人称指示用法的影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帼豪;张积家;陈俊;;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心理距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吴三美;何先友;;情绪性质对心理距离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赵秋荻;刘永芳;段婧;徐沙;;心理距离与决策者角色对风险决策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窦东徽;张红川;黄四林;孙铃;侯佳伟;;权力对于过去和未来时间心理距离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张锋;申之美;;建构水平与心理距离的自动化联接特性:刺激距离信息强度的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岳介先;;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中国艺术美学[A];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总第九辑)[C];1994年
7 金永明;;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实验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刘永芳;;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研究的某些新进展[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金永明;;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实验研究[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何贵兵;;心理距离视角下的行为决策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定县毛阳中学 胡志波;利用心理距离进行教学[N];云南经济日报;2002年
2 河南总队 冯元喜;表面距离≠心理距离[N];人民武警;2007年
3 吴建光 郭文忠;拉近心理距离 融洽官兵关系[N];人民武警报;2011年
4 欣新;夫妻要有“心理距离”[N];北京科技报;2000年
5 游火旺;审美的心理距离[N];美术报;2014年
6 俞吾金;缩短与子女的心理距离[N];文汇报;2001年
7 茅政一 王凤国;缩短与新兵的心理距离[N];人民武警;2005年
8 新华网;提升创造力,请与问题保持“心理距离”[N];大众科技报;2009年
9 祝帼豪 陈俊 张积家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情感因素影响人们对心理距离的感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王小溪;四种心理距离[N];大众卫生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秀;基于心理距离的消费者线上参与企业共创活动意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岱莹;冷暖色对个体心理距离远近感知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许巧兰;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探讨心理距离对智慧行为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源;心理距离视角下新农合农户满意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周建胜;距离之美[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6 徐莉;心理距离启动对权力隐喻效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文静;“心理距离”为何能成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理[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贺征;关于欣赏与创作过程中“心理距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于立娜;中学阶段师生心理距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华生旭;情绪效价对解释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心理距离的交互作用[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73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7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