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道德概念的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4 22:22

  本文关键词:道德概念的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隐喻 道德概念 道德判断 净脏隐喻


【摘要】:隐喻的本质是人们借助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去表达和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无形的概念,概念隐喻是普遍存在的。而道德概念十分抽象,人们很难通过身体的感知觉器官进行直接的表征和体验,常常需要借助于隐喻。并且更为主要的是,道德隐喻可能直接影响道德决策和认知加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使用物理性的净脏来表达抽象道德的好坏,那么这种语言上的联结的背后一定具有相应的心理现实性及生理机制,而且这种已形成的稳定的净好脏坏的隐喻联结也会对我们更高级的道德活动——道德判断产生影响。本研究从理论上梳理了隐喻的具身性和概念隐喻的理论,并重点介绍了道德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实证研究,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干净和道德”相联,“肮脏和不道德”相提并论这一现象,提出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1采用Stroop图一词干扰范式,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来相互印证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在实验1的基础上,实验2和实验3进一步探讨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2基于环境净脏启动探讨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然而自身净脏隐喻比环境净脏隐喻会引发更为复杂的道德判断,实验3基于身体净脏启动探究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基于环境净脏启动与基于自身身体净脏启动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差异性。通过3个层层递进的实验研究,以扩展道德隐喻理论,提高净脏隐喻影响道德判断的现实契合性,为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环境教育提供参考价值。综合以上3个实验,我们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道德概念的净脏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及生理基础。净脏的线索会影响人们对道德概念的加工和判断,在洁净背景上,个体识别道德词更快,在肮脏背景上个体识别不道德词更快。而且当目标词呈现的背景与其隐喻表征的方向不一致时(道德词出现在肮脏背景,不道德出现在洁净背景)会诱发更大的P300波幅、N400波幅。其中P300反映了道德概念加工的刺激冲突,N400反映了道德概念与背景不一致时的提取困难。(2)道德净脏隐喻影响个体对他人的道德判断:环境净脏启动下个体对他人的道德判断与净脏隐喻映射方向是一致的;自身净脏启动下个体对他人的道德判断与净脏隐喻映射方向是相反的。(3)环境净脏启动与自身净脏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不同。环境净脏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只发生在道德两难故事判断领域,而自身净脏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在不道德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判断领域同时发生。此外,环境与自身洁净启动对道德故事判断、不道德故事判断、道德两难故事判断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环境与自身肮脏启动只对道德两难故事判断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隐喻 道德概念 道德判断 净脏隐喻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引言7-8
  • 第二章 文献综述8-21
  • 2.1 隐喻的研究8-14
  • 2.2 道德隐喻的研究14-18
  • 2.3 道德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18-21
  • 第三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思路及意义21-24
  • 3.1 问题提出21-22
  • 3.2 研究思路22
  • 3.3 研究意义22-24
  • 第四章 实证研究24-43
  • 4.1 实验1: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24-32
  • 4.2 实验2:环境净脏启动下道德概念的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32-36
  • 4.3 实验3:身体净脏启动下道德概念的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36-43
  • 第五章 总讨论43-48
  • 5.1 道德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43-44
  • 5.2 道德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44-45
  • 5.3 环境净脏和身体净脏启动下道德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差异45-46
  • 5.4 研究启示46-48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48-50
  • 6.1 研究结论48
  • 6.2 研究创新48
  • 6.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48-50
  • 参考文献50-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介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丁丁;理性选择与道德判断——第三种文化的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4年04期

2 吴利国;道德判断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实践价值[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黄文新;;领导者的伦理标准与道德判断[J];社科纵横;2009年06期

4 周钧毅;;道德判断模式理论新进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刘振群;华南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初步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6 王润生;论道德判断的形式[J];求索;1983年04期

7 陈欣银,项宇;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90年01期

8 李彦 ,姜珍;道德判断论纲[J];社科纵横;1993年06期

9 ;道德判断的标准[J];甘肃理论学刊;1994年01期

10 孙如枫,曾钊新;论道德判断[J];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振群;户秀安;柯森;邓一允;;华南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初步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2 莫雷;;5—7岁儿童道德判断依据的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岑国桢;李伯黍;;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4 李晔;鲁铱;陈昭蓉;;判断视角和道德立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袁高依莉;何贵兵;蒋多;;道德判断的“自我-他人”差异[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杨文琪;金盛华;;自我构念与道德判断[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张小英;郑日昌;;小学生道德判断量表的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林斗秀;周璇;黄娟;张华东;李宏翰;;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私人意图与社会意图的差异[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张湘一;丁道群;;情绪与道德判断:道德判断中的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杨飞;李明;;道德判断中的具身效应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宁;道德判断后:中国改革的四个路向[N];中国经营报;2005年

2 康秋洁;洗洗手,,你会更宽容[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理性选择与道德判断第三种文化的视角[N];文汇报;2004年

4 夏敏;法律思维与道德判断[N];检察日报;2003年

5 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童星(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那塔利亚·穆祖妮克(俄罗斯西北行政学院国际项目与地区合作部主任) 胡贝特·海内特(德国达姆施达特理工大学教授、历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 徐中振(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俞厚未(上海市社联科研处) 马提那沃(俄罗斯西北行政学院) 李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陈章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茜·丹顿(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凯瑟琳·亨特 苏珊·汤姆森(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犯罪学教授) 丹·德宁(美国乔治亚大学);和谐社会论坛[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陶一桃 ;不要滥用“和谐”[N];浙江日报;2005年

7 李晓岗;美国如何定义“爱国主义”[N];学习时报;2005年

8 吴旭阳 厦门大学法学院 葛岩 上海交通大学认知与决策实验室 秦裕林 北京工业大学国际网络智能研究院、卡内基-摘隆大学心理学系 庄向荣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学院;公平意识可能与生俱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燕继荣;宽容:现代文明的一种核心原则[N];学习时报;2003年

10 尤小刚;一道中国人久违了的家常菜[N];中国艺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颜志雄;道德判断中的亲属偏见[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邵爱国;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苗;“黑暗人格”与功利主义道德判断的关系:认知负荷的调节作用[D];西南大学;2015年

2 祝郁欣;情绪易感性、关系自我及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嘉江;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公正世界信念与道德判断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董亚利;对愤怒情绪与道德判断关系中的两个调节因素的考察—情绪区分力和道德理性训练[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裴敏俊;无意识助人目标追求、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帅帅;情绪对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臧思雨;抽象颜色与行为效价匹配程度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毕国营;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9 曾旭红;“心之近,责之切”: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雷霞;黑白分明:黑白视觉对比极化道德判断[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94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94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9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