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新行为主义到神经科学:以认知负荷研究的起源与未来为视角
本文关键词:从教育新行为主义到神经科学:以认知负荷研究的起源与未来为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学习科学 神经科学 认知负荷 行为主义 教学设计 脑成像方法
【摘要】:在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上,认知负荷理论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来自行为主义理论的抑制。行为主义注重强化学习动机和强调学习的简单形式,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研究局限,最终使得新行为主义者利用认知理论来研究复杂的学习问题。认知负荷理论虽然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而系统的教学方法,但也存在认知负荷如何测量、相关负荷与外在负荷的来源如何确定的问题。神经科学关于心理负荷与瞳孔放大的研究,以及对监测认知负荷变化的成像方法的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实验证据。具体而言,瞳孔放大与血管收缩可以作为心理负荷测量的标准和替代方法;借助于神经科学和生物科学的脑成像方法(如事件相关电位(ERPs)、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能够揭示大脑工作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录大脑活动的差异,甄别大脑加工活动的模式。在未来,研究者应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过去与未来取得的进步,并谨慎地应用各种神经科学研究方法来深入地研究作为认知负荷基础的神经和认知机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寻找一个能在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之间架起桥梁的统一理论。
【作者单位】: 美国南加利福利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学习科学 神经科学 认知负荷 行为主义 教学设计 脑成像方法
【基金】:201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FX046) 国家博士后第5批特别赞助基金项目(2012T50054)
【分类号】:B842.1
【正文快照】: 一、认知负荷研究的历史视角与理论在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关于工作记忆容量的经典论文发表以前,(Miller,1956)欧洲和美国的心理学一直是以一种防止或者延迟认知负荷理论(CLT)的方式而发展的。在20世纪之初以及米勒的论文推动认知科学领域发展之前,查尔斯·哈伯德·贾德(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大力;杨成丽;;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年03期
2 何克抗;;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一——对“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认识的深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3 周加仙;;教育生物学的领域建构[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年02期
4 何克抗;;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四——关于“首要教学原则”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10期
5 何克抗;;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五——由“技术研究取向变化”所引发的关于“教育技术本质及未来发展”的争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11期
6 卫宗敏;完颜笑如;庄达民;;飞机座舱显示界面脑力负荷测量与评价[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7 吴咏荷;托马斯·希·里夫斯;王志军;;网络学习中的有意义交互: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4年01期
8 林洪新;张奇;;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荷的教学材料设计原则[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杜华;;国际教学设计研究三十年[J];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10 孙天义;许远理;;认知负荷的理论及主要模型[J];心理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艳玲;EFL写作任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肖宵;环境中冲突信息加工的认知与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3 汪海彬;职前教师情绪觉察的特点及优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黄小忠;外包背景下团队问责的认知行为与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杨博;长时间持续警戒任务下脑力疲劳对前注意和注意加工能力影响的ERP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6 吴殷;篮球运动员的视觉—运动知觉预测特征及fMRI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7 王小春;网球运动员时空预测特征及ERP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8 尚倩;基于心理负荷的生产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张怡;网球选手比赛相持阶段知觉预测能力及ERP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10 卞军;安全管理中安全标志及其设计要素的感知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伟彬;先前知识和样例变异性对不同类型样例学习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0年
2 王欢;认知负荷理论在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宋苗苗;认知负荷与大学英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相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茂娟;基于认知负荷及知识地图的适应性学习内容呈现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杜明华;知识建构:LEGO机器人编程语言学习案例及其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吕英;文章结构标记、呈现方式对学生认知负荷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7 李卓昆;探究学习中降低认知负荷的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8 李肖;快速序列呈现范式下情绪刺激的加工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9 刘吉梅;人际互动过程中情绪冲突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郭晓枫;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的角色设计及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艳玲;;学习任务认知负荷与测量方法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09期
3 程志;周铁;;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媒体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11期
4 林洪新;张奇;;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荷的教学材料设计原则[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莫雷,邹艳春,金素萍;材料模式与认知负荷对小学生类比学习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6 徐U,
本文编号:822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2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