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情绪观与知觉观的争议
本文关键词: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情绪观与知觉观的争议
更多相关文章: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 面部表情 面孔简图 情绪因素 知觉因素
【摘要】: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是指当负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正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时,其搜索速度比正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时(负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更快。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争议,研究者主要从不同情绪面孔在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两个方面的差异进行解释。来自行为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对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威胁性刺激捕获假设和情绪摆脱假设的情绪观,以及嘴部差异说、闭合结构说、知觉组群说以及其他面部特征假设的知觉观。经过对比评价两类观点的理论异同和实验证据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整合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来解释该效应。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关键词】: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 面部表情 面孔简图 情绪因素 知觉因素
【基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0-GJ-021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SWU1309117)资助
【分类号】:B842
【正文快照】: 1引言人类的面孔与情绪表达、情绪识别有关,在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者采用研究知觉与注意的多种范式探讨人类视觉系统对情绪面孔表现出的注意偏向及其机制,这些任务范式包括视觉搜索(Fox,Lester,Russo,Bowles,Pichler,Dutton,2000;?hman,Lundqvis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榕;余凤琼;蒋玉宝;汪凯;;注意瞬脱范式中的知觉负载对情绪面孔加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成敏敏;;情绪状态对大学生表情认知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5期
2 甄霜菊;谢晓东;胡丽萍;张卫;;暴力游戏对个体注意偏向影响的机制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3 刘兴宇;李杰;杨伊生;姜淞秀;;负性情绪注意偏向的快慢效应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3年06期
4 孙晓;李肖;贾磊;张庆林;;自我姓名加工的相对独特性:来自RSVP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3年01期
5 徐玲;邓晓红;;高低强迫清洗倾向个体对负性情绪注意偏向的差异[J];心理科学;2013年03期
6 朱丹丹;刘少英;徐芬;;婴儿面孔种族效应的发展:经验的作用[J];应用心理学;2013年04期
7 李彩娜;党健宁;王武;贾锐;;依恋回避个体对依恋相关词汇的注意偏向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1期
8 吕创;牛青云;张学民;;焦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元广;情绪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任务难度和认知方式的调节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孙金燕;利用脑电及光电联合检测分别研究注意中的定向和执行控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郭文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岩;注意瞬脱范式中注意焦点和注意负荷对负性情绪信息加工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广;知觉负荷、注意窗口对情绪面孔记忆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侯燕;心理性应激对不同词汇加工敏感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4 李静华;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对攻击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行为与脑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杨杰;基于眼动模式的面孔识别能力个体差异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6 张湘一;注意资源对核心厌恶与道德厌恶刺激加工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钟俊;注意偏向训练对大学生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短时效应[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8 朱勇;“草木皆兵”:群际威胁对信息加工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胡朋利;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情绪自我图式及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李娟;个体暴力游戏经验对攻击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妍,罗跃嘉;大学生面孔表情材料的标准化及其评定[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学诗;;歪着嘴笑[J];世界文化;1985年04期
2 许新民;“品足”录[J];电影评介;1988年04期
3 陈育新;王丹,快乐和自信属于你[J];早期教育(教师版);1990年03期
4 王金宝;浅谈歌唱状态的训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5 姬群;试谈歌唱艺术中的“表演”[J];中国音乐学;1996年S1期
6 ;[你好!UFO]双碟版[J];电影评介;2005年12期
7 卓莹;;动画中的表情[J];艺术界;2009年01期
8 朱国来;;相由心生[J];记者观察(下半月);2010年10期
9 杨靖;魏知超;;人哪里最诚实?[J];大众心理学;2005年06期
10 张云溪;多彩的笑与艺术之哭——《张云溪谈艺录》之三[J];中国戏剧;198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赛君;何金彩;林燕;刘文;陈立翰;黄国胜;;表情判别能力的发展特点与述情能力的相关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宋伟;赵仑;;面部表情、手机表情符号和对应情绪字理解机制的ERP差异[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丹;;非语言交流对患者的心理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敖文玲;王传刘;何金彩;;脑卒中对面部表情认知的影响[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伏劲松;张奠成;;三维虚拟人体设计与应用[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6年
6 何金彩;沈春芳;;述情障碍者的面孔识别[A];2008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暨灾后心理救援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崔雪融;王振宏;田博;;面部表情信息的上下不对称性[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唐永荣;;人体语言与秘书实务[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9 薛一涛;孟宪卿;苏文革;吴彤;;情绪因素对健康人心血管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初探[A];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第二届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资料汇编[C];2011年
10 邢延超;谈正;武栓虎;;适合网络应用的面部表情图像参数化表达与生成[A];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第十届全国图像图形学术会议(CIG’2001)和第一届全国虚拟现实技术研讨会(CVR’2001)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保健时报实习记者 常华;小心患上“电脑脸”[N];保健时报;2006年
2 李隆;怎样用好“前期与后期”构图[N];中国摄影报;2010年
3 郑世芳;真爱激情 以形写心[N];中国艺术报;2006年
4 黑龙江总队绥化支队 张凤山;巧号“思想脉”[N];人民武警;2008年
5 周玉娟;导游讲解中表情语的应用技巧[N];中国旅游报;2007年
6 盘县朝阳小学 黄英;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N];六盘水日报;2008年
7 记者 潘治;狗狼无共同语言[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张文;面部表情也显示了语言隔阂[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陈静;我们的情绪怎么了?[N];北京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张忠霞;有些表情纯属天生,可能来自祖先基因[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文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徐超;基于协同交互的表情识别和情感体验建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张松林;高水平运动员临场竞技心理状态的面部表情特征测评及其应用探骊[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4 刘建征;基于肌肉运动的人脸表情识别[D];天津大学;2012年
5 蒋长好;大中学生面部表情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左坤隆;人脸表情自动分析与识别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洪涛;船体建造CAD/CAM系统数据库技术及面部表情识别技术的若干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孟庆梅;仿人头像机器人人工情感建模与实现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邹北骥;人脸造型与面部表情动画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10 王国江;人机情感交互的方法与技术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朝华;冲突监测范式下人类面部表情快速识别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李娟娟;面部表情对预搜索效应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珂;不同面部表情对注视朝向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4 周青霞;面部表情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欣;不同效价的面部表情图片加工差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晓娇;面部表情仿人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7 王蕊;4~6岁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眼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杨超;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对面部表情相对识别的眼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杨敏;4-6岁儿童对面部表情消失的敏感度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琰;三种情绪表情的识别及其相互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24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24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