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动作状态对动作抑制环路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11 01:25
本文关键词:客体动作状态对动作抑制环路的影响
【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观察客体不仅能够获得视觉特征,而且能够明显感受到与客体交互的动作程序激活,即使我们自身并没有操作客体的需要。客体自身蕴含的能够自动激活的动作信息,研究者称之为客体可供性(affordance;Gibson, 1979),客体的这一属性体现了人类感觉和动作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可供性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可供性主要表现为对动作的启动效应,也可直接称为可供性效应。其中,朝向效应和尺寸效应是该类研究考察的两个主要指标,它们反映了客体可供性激活的两种动作表征,即朝向表征和抓握表征,向人类传递伸够位置和具体的抓握方式的动作信息。值得注意的是,Loach, Frischen, Bruce和Tsotsos (2008)运用启动探测范式,首先呈现与水平面具有一定夹角的把手,随后水平呈现目标刺激,在启动与目标刺激夹角较小的条件下发现了反转的可供性效应。他们参照知觉领域的知觉抑制环路假说,提出动作层面也存在动作抑制环路。认为当启动客体引发动作激活之后,随后出现具有相似可供性的客体,会对先前已激活的动作产生干扰,引发了动作环路的抑制。但是笔者发现Loach等(2008)原实验中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客体动作状态并不相同,启动刺激比目标刺激具有更强的动作激活信息,因此原实验忽略了对启动和目标刺激客体动作状态的控制。本研究在保证启动和目标客体之间夹角与Loach等(2008)的原实验设置相同的前提下,实验一调换原实验启动和目标客体的呈现顺序,操纵了客体动作状态,考查客体动作状态这一额外变量是否影响动作抑制环路。实验二,将刺激材料由门把手换成手电,通过比较不同状态的启动刺激(静息态与激活态的手电),引发的不同动作启动效应量,进一步考察动作抑制环路如何工作。实验三是排除实验,采用与实验二相同的实验材料与任务,要求被试通过双手或者单手进行反应,排除抑制效应来自知觉层面的可能。结果,在实验一中,并未发现夹角相近条件下,可供性效应的反转,说明客体动作状态的调整,可能影响了动作抑制环路发挥作用。实验二在夹角相近条件下(20。和40。),当启动客体为关灯的静息态时,即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具有相同的动作信息,未出现可供性的反转,动作抑制环路没有抑制目标客体的动作激活;而只有当启动客体为开灯的激活态时,即启动刺激比目标刺激具有更强的动作激活信息,出现了反转的可供性效应,动作环路抑制了目标客体的动作激活。这一结果显示客体动作状态是决定是否出现动作抑制效应的主要原因。实验三发现,夹角相近条件下,当被试采用单手反应时,并未出现反转的可供性效应,而双手反应时则出现。这一实验说明了实验一和实验二观察到的抑制效应的确发生在动作层面而非知觉层面。综合三个实验研究结果以及相关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客体动作状态影响动作抑制环路的抑制效应。(2)视动作系统的抑制有别于视知觉系统的抑制。(3)本研究探讨的抑制效应确存在于动作层面。
【关键词】:可供性 朝向效应 动作 抑制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2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2-24
- 1.1 客体可供性12-13
- 1.2 可供性相关研究13-20
- 1.2.1 可供性的易化研究13-19
- 1.2.1.1 朝向效应14-16
- 1.2.1.2 尺寸效应16-17
- 1.2.1.3 神经生理学研究17-19
- 1.2.2 可供性的抑制研究19-20
- 1.2.2.1 反应任务19
- 1.2.2.2 时间进程19-20
- 1.2.2.3 通道间的冲突20
- 1.3 影响可供性效应的因素20-24
- 1.3.1 客体动作状态20-21
- 1.3.2 其他影响因素21-24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24-28
- 2.1 问题提出24-26
- 2.2 研究假设26-27
- 2.3 研究意义27-28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28-44
- 3.1 实验一:客体动作激活状态在动作抑制效应中的作用28-33
- 3.1.1 实验目的28
- 3.1.2 实验方法28-30
- 3.1.2.1 被试28
- 3.1.2.2 实验材料与设备28-29
- 3.1.2.3 实验程序29-30
- 3.1.3 结果与分析30-32
- 3.1.4 讨论32-33
- 3.1.5 小结33
- 3.2 实验二:客体动作激活状态对动作抑制效应的影响33-39
- 3.2.1 实验目的33-34
- 3.2.2 实验方法34-36
- 3.2.2.1 被试34
- 3.2.2.2 实验材料与设备34
- 3.2.2.3 实验程序34-36
- 3.2.3 结果与分析36-38
- 3.2.4 讨论38-39
- 3.2.5 小结39
- 3.3 实验三39-44
- 3.3.1 实验目的40
- 3.3.2 实验方法40-41
- 3.3.2.1 被试40
- 3.3.2.2 实验材料与设备40
- 3.3.2.3 实验程序40-41
- 3.3.3 结果与分析41-43
- 3.3.4 讨论43
- 3.3.5 小结43-44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与结论44-48
- 4.1 综合讨论44-46
- 4.1.1 动作环路抑制效应受客体动作状态影响44
- 4.1.2 客体动作状态如何影响动作环路抑制44-45
- 4.1.3 神经生理学解释45-46
- 4.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46-47
- 4.3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4
- 致谢54-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晖;;临朐话表示行为动作状态持续的“VV着”结构[J];东方论坛;2009年03期
2 杨岸颖;;重庆方言的“倒”字[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赵万勋;;论“差点儿没VP”的歧义分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柏洋;客体动作状态对动作抑制环路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27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2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