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雇主视角下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结构与提升策略

发布时间:2017-09-23 14:35

  本文关键词:雇主视角下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结构与提升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雇主 可就业能力 策略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可就业能力与市场上雇主需要招聘胜任工作的能力素质不相匹配。以往的研究表明,可就业能力能够带来一系列积极的生活和工作结果(谢义忠,陈静,朱林,2013)。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从高校和学生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的可就业能力,因此本研究从雇主的视角下,以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招聘网站上“全球500强,全国500强,行业100强”的企业校园招聘广告2000条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广告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大学生通用的可就业能力。研究结论得出:1、对于雇主而言,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是最重要的通用可就业能力,其次是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比重均超过10%,分别为沟通能力736次,占13.53%、逻辑思维653次,占12%、组织协调565次,占10.39%、团队合作545次,占10.02%,位列前四位,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这4个可就业能力维度共占所有文本数量的45.94%,接近所有文本数量的一半。可见,不同的组织行业、不同的组织规模、不同性质的组织,雇主对于大学生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这四个可就业能力的维度是最重视的,而其它的可就业能力的比重与这四个维度的差异很大,因此,大学生通用的可就业能力结构是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2、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不同的组织行业、组织规模均在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四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不同性质的组织没有存在差异。3、基于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对大学生就业以及今后工作的重要性,笔者从高校培养和个人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高校方面:(1)改革教学模式,将“通用可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2)完善教学内容,开设“通用可就业能力”相关的课程;(3)增加考评指标,建立“通用可就能力”素质评估与激励机制;(4)丰富校园生活,为大学生提供“通用可就业能力”的训练平台;(5)加强心理教育,发挥心理健康中心的疏导作用。大学生自身方面:(1)注重培养“通用可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2)懂得学会与人交往,掌握沟通的技巧;(3)勇于担当学生干部工作,积极参加校园文化一切活动;(4)从专业走向市场,积累参加社会实践的经验;(5)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雇主 可就业能力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8.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3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目的11-12
  •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12-13
  • 2 文献综述13-18
  • 2.1 可就业能力的概念13-14
  • 2.1.1 国外学者对“可就业能力”概念和内涵的界定13
  • 2.1.2 国内学者对“可就业能力”概念和内涵的界定13-14
  • 2.1.3 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的定义14
  • 2.2 可就业能力结构维度及其模型14-18
  • 2.2.1 国外对可就业能力结构维度的研究14-15
  • 2.2.2 国内对可就业能力结构维度的研究15
  • 2.2.3 可就业能力模型15-18
  • 3 研究设计18-21
  • 3.1 研究目标18
  • 3.2 研究内容18
  • 3.3 研究程序18-19
  • 3.4 研究对象19-20
  • 3.5 研究方法20-21
  • 4 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能力结构维度研究21-30
  • 4.1 研究样本及程序21-22
  • 4.2 编码协议22-23
  • 4.3 数据分析23
  • 4.4 研究结果23-27
  • 4.4.1 对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维度的频次分析23-24
  • 4.4.2 不同行业对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的的差异分析24-26
  • 4.4.3 不同组织规模对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的的差异分析26
  • 4.4.4 不同性质的组织对大学生通用可就业能力的的差异分析26-27
  • 4.5 讨论27-30
  • 4.5.1 沟通能力28
  • 4.5.2 逻辑思维28
  • 4.5.3 组织协调28
  • 4.5.4 团队合作28
  • 4.5.5 不同的组织行业和组织规模对通用可就业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28-30
  • 5 提升通用可就业能力的策略30-33
  • 5.1 高校方面的培养与提升策略30-31
  • 5.1.1 改革教学模式,将“通用可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30
  • 5.1.2 完善教学内容,开设“通用可就业能力”相关的课程30
  • 5.1.3 增加考评指标,建立“通用可就能力”素质评估与激励机制30-31
  • 5.1.4 丰富校园生活,为大学生提供“通用可就业能力”的训练平台31
  • 5.1.5 加强心理教育,发挥心理健康中心的疏导作用31
  • 5.2 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培养与提升策略31-33
  • 5.2.1 注重培养“通用可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31
  • 5.2.2 懂得学会与人交往,掌握沟通的技巧31
  • 5.2.3 勇于担当学生干部工作,积极参加校园文化一切活动31-32
  • 5.2.4 从专业走向市场,积累参加社会实践的经验32
  • 5.2.5 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32-33
  • 6 总结与展望33-35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33
  • 6.2 研究的创新点33-34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34-35
  • 参考文献35-38
  • 附录:研究中编码协议与部分招聘广告38-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2 张惠丽;;关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3 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年04期

4 刘汉民;论成人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09期

5 邹奇清,乔向东;关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21期

6 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J];南开学报;2005年02期

7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年02期

8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905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05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0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