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本文关键词:俭: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摘要】:俭是一种关于生活方式的信念,它促使个体为实现长远的目标,主动地约束自己的欲望,限制自己的获取,有节制地使用资源。俭的内涵丰富,可从目标和手段两方面分析,其下又可细分为生存性目标和生存性手段,发展性目标和发展性手段。对俭的形成有多种解说;适应说、驱动说和特质说分别从外在约束、内部需求和个体特质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过解释。俭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又对个体的知、情、意、行具有引导作用。未来研究可对培养个体和社会层面俭的意识和行为的条件和可能的方式进行理论探讨,也可对不同类型的俭可能对应的心理、行为或者脑机制进行实证研究。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关键词】: 俭 价值观 自律 社会适应 文化特征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SWU1309453)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2SKB005)
【分类号】:B849
【正文快照】: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较以往极大丰盛,人们满足物质需求与欲望的能力与日俱增。?身处纷繁琳琅的商品社会,不少人相信成功、幸福乃至生活的意义是(至少部分是)源于挣大笔的钱以及用这些钱购买商品、服务或享受(Kasser,2011);他们渴求物质享受和消遣,追求高档奢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相峰;陈延斌;;略论传统节俭思想的现代伦理价值[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2 高鸿业;节俭的功能与过失——节俭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3 邹恒甫;;积累欲、节俭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3年02期
4 吕耀怀;“俭”的道德价值——中国传统德性分析之二[J];孔子研究;2003年03期
5 王宁;;从节俭主义到消费主义转型的文化逻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武瑞娟;王承璐;杜立婷;;沉没成本、节俭消费观和控制动机对积极消费行为影响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年05期
7 李原;李朝霞;;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内在心理机制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石平;;成由俭 败由奢[J];求是;2013年04期
9 杨艳琳,陈银娥;西方节俭理论述评[J];消费经济;1996年06期
10 蒋京川,郭永玉;动机的目标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林;;民族声乐风格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周春华;;行政紧急权力及其法律规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3 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丁亚元;;有效面授的内涵及其设计策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5 王雨涵;周宵;;关于人格研究本土化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甘翠华;;汉英成语修辞特点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陈秀平;;略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谭贤楚;周长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机制研究——基于恩施州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9 孔令达;;儿童对两组时间词的习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杨荣贤;;汉语中“投掷”义与“抛弃”义的异同及其区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涛;;公诉专业化相关问题研究[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庆伟;;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途径与基本要求[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罗浩;季任钧;;文化与经济增长:一个初步框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江必新;程琥;;论判例在WTO争端解决中的适用[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8 阎宗彪;乔生;;腐植酸缓(控)释BB肥的创新理念和应用实践[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邹伟;段竞晖;鞠霓;饶晓亭;胡丽莉;张雪;罗邦民;;中介法律制度建设的法律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10 李彦军;;节约的代价与本质[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孙莹;企业人格视域中的企业声誉评价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延丽;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保障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晓明;上海市部分小学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开展状况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杨阳;电视体育谈话节目《体育评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刘小飞;上海市杨浦区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董娇;普通高中主科科任教师威信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佳;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夏路;论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周萍;“动宾动词+宾语”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瑞娟;李东进;;积极消费行为——概念与量表开发[J];管理科学;2009年05期
2 郭莲;;中国公众近十年价值观的变化——“后现代化理论”的验证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张红霞,王晨;北京市青少年物质主义态度的实证分析[J];青年研究;2003年09期
4 王宁;;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合法性资源——围绕城镇职工消费生活与劳动动机的制度安排及转型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7年03期
5 李鹏举;黄沛;;谈“80后”物质主义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年08期
6 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近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7 施俊琦,李峥,王垒,黄岚;沉没成本效应中的心理学问题[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8 陈仲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心理学报;1983年02期
9 宋维真;中国人使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表的结果分析[J];心理学报;1985年04期
10 宋维真,张建新,张建平,张妙清,梁觉;编制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的意义与程序[J];心理学报;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建新;张妙清;梁觉;;大六人格因素的临床价值——中国人人格测量表(CPAI)、大五人格问卷(NEOPI)与MMPI-2临床量表的关系模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丽萍;;儿童期社交退缩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年S2期
2 周晖;张豹;谭锐;黄鸣鹤;;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的初步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9期
3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4 杨颖;邹泓;余益兵;许志星;;中学生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1期
5 康钊;;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现代诠释[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10期
6 刘明兰;陈旭;;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0期
7 刘援朝;林刚;;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理问题及适应[J];社会心理科学;1999年02期
8 朱桃英;张桂兰;;第六部分 中小学生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第三讲 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05期
9 李晓巍;邹泓;曲可佳;;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聚类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10 王秉翰;自律与自责:自我意识提升的阶梯[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泓;张文新;;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晖;邹泓;张冲;许志星;;中国七城市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的综合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春霞;周晖;李峰;苏岚颖;;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友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刘永明;贾林祥;;社会情绪发展及其调控对社会适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刘艳;邹泓;王莉;;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晓巍;邹泓;张文娟;王莉;;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梁宗保;陈会昌;张光珍;;情绪性与努力控制在儿童社会适应中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园园;方晓义;程虹娟;;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明粤;陈会昌;;11岁儿童在群体游戏中的资源竞争类型与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余益兵;邹泓;周晖;侯娟;;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心理咨询师 马艳玲;化解矛盾安享晚年[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2 纪菁;影响青年成才的十大心理障碍[N];大众卫生报;2009年
3 陈福芹 刘建荣;教师心理素质影响学生成长[N];大众卫生报;2006年
4 葛新中;温州试点“心理体检”探查“情绪感冒”[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黄峥;走出象牙塔惠及千百万[N];光明日报;2007年
6 上海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 郭升;“心桥”工程:促进居民内心和谐的幸福工程[N];解放日报;2009年
7 纪菁;青年成才的心理障碍[N];大众卫生报;2007年
8 袁睿;职业女性心累[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9 记者 邹沛颜;让“心病”远离你[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10 何铁强;谁解我心结[N];中国文化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吕学玉;基于中医学思维的忆溯性心理发展水平结构及测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4 阳泽;自尊需要的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6 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莫文;生存型、发展型、超越型主观幸福感测评工具的研制与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刘航;学前儿童情绪伪装的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周亚娟;完美主义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学业成绩、抑郁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焦蒲;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余小芳;性别角色的鉴定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邓兆巍;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梁日忠;广西高校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比较[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6 周俊;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特点及其与依恋、自我调控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何亚玺;北京市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李东方;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孙雪冰;小学生羞怯与自尊、社会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闫莉娜;大学生人格、缺陷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08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0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