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13:33

  本文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元认知干预技术 条件性情绪反射 大学生人格 积极人格 多基线小样本实验设计


【摘要】:目的:以三名人格中消极因素较为严重且均有改变自己人格意愿的情况下对三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旨在研究人格的核心是否与潜意识成份有关,验证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干预具有明显的效果。方法:采用小样本多基线实验设计,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三名符合临床标准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期间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十六种人格问卷(16PF)以及自编被试症状自评表来记录被试的改变情况,证实干预效果。多基线的指标为16PF中三种人格因素的得分情况,三名被试的目标行为变化。干预阶段前后的指标变化程度将说明干预的效果。结果:三名大学生的卡特尔人格问卷得分显示,三名大学生在接受干预的前后,在因素A乐群性、因素C稳定性、因素O忧虑性及目标行为指标上明显发生改变。通过交流中也能发现,三名被试在咨询前后的生活状况明显有好转的趋势,且在一段时间后的回访中发现效果较为稳定。结论:成年人的人格通过心理咨询的干预可以有效的发生改变;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其关键是能够认清人格中的潜意识成份,以及影响人格的核心条件性情绪反射,通过改变不适应的条件反射,可以有效的纠正消极人格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再通过生活中的循环放大效果可以达到高效的改变大学生人格的功能。此方法可以在日后的校园内大学生人格塑造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 条件性情绪反射 大学生人格 积极人格 多基线小样本实验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1 问题的提出8-17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8-9
  • 1.1.1 积极人格的概念8
  • 1.1.2 元认知干预技术相关原理8-9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9-15
  • 1.2.1 人格理论9-11
  • 1.2.2 对人格理论的评价11-12
  • 1.2.3 积极人格的影响因素12
  • 1.2.4 以往积极人格的培养方案12-14
  • 1.2.5 人格测量的方法14-15
  • 1.3 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15-17
  • 1.3.1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15
  • 1.3.2 研究的意义15-16
  • 1.3.3 研究假设16-17
  • 2 研究方法17-32
  • 2.1 被试17-19
  • 2.1.1 被试的详细基本资料17-19
  • 2.2 实验工具19-20
  • 2.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9
  • 2.2.2 自编三因素卡特尔人格问卷19
  • 2.2.3 目标行为指标19-20
  • 2.2.4 辽宁师范大学被试登记表20
  • 2.3 实验程序20
  • 2.3.1 实验时间20
  • 2.3.2 实验设计20
  • 2.4 实验过程20-32
  • 2.4.1 被试人格问题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20-27
  • 2.4.2 干预过程27-32
  • 3 结果与分析32-42
  • 3.1 量表得分32-40
  • 3.1.1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32-36
  • 3.1.2 目标行为得分36-39
  • 3.1.3 SCL-90得分39-40
  • 3.2 干预结果40-42
  • 3.2.1 被试1的干预结果40
  • 3.2.2 被试2的干预结果40-41
  • 3.2.3 被试3的干预结果41-42
  • 4 讨论42-45
  • 4.1 对于人格背后潜意识成份的探讨42-43
  • 4.2 对于塑造大学生人格的心理机制探讨43
  • 4.3 影响干预因素的讨论43-44
  • 4.3.1 咨询师对干预的影响43
  • 4.3.2 被试对干预的影响43-44
  • 4.4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44-45
  • 4.4.1 本研究的创新44
  • 4.4.2 本研究的局限44-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8
  • 附录A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咨询登记表48-49
  • 附录B 症状自评量表49-52
  • 附录C 自制三因素卡特尔人格问卷52-55
  • 附录D 中国大学生 16PF常模55-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57-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忠民;;六法助力学生性格塑造[J];甘肃教育;2012年24期

2 肖盛兰;;积极人格理论评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胡继明;;健全人格的内涵与塑造方法[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任金杰;论青少年良好性格的塑造[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郭一红;论大学生性格培养[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赵静波,季建林;人际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佳静;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影响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48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48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9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