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抑郁情绪问题老年人的情绪调节和解释偏差特征

发布时间:2017-09-30 17:06

  本文关键词:抑郁情绪问题老年人的情绪调节和解释偏差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抑郁情绪 情绪调节 解释偏差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情绪问题老年人与正常老年人在情绪调节和解释偏差上的差异。方法以《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情绪调节量表》中的认知重评分量表、《沉思反应问卷》和自编的《表情知觉问卷》为研究工具,对61名抑郁情绪问题老年人与61名正常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抑郁情绪问题组认知重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组(t=-2.22,P0.05),而沉思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t=5.57,P0.01);抑郁情绪问题组和正常组在积极解释偏差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F=0.83,P0.05),并且两组被试的积极解释偏差得分都要显著高于消极解释偏差得分(F=66.50,P0.001),但抑郁情绪问题组的消极解释偏差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F=5.09,P0.05)。结论抑郁情绪问题老年人更少使用认知重评的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更多使用沉思的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且存在更多的消极解释偏差。
【作者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抑郁情绪 情绪调节 解释偏差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青年基金(12YJC190005)
【分类号】:B844.4
【正文快照】: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1〕。抑郁作为一种情绪障碍,被普遍认为是情绪调节困难的后果〔2,3〕。一些理论家也认为个体不能有效管理自己对日常事件的情绪反应,这导致他们更为苦恼,甚至出现抑郁症〔4〕。研究表明抑郁情绪问题者比正常人更加关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妍,罗跃嘉;大学生面孔表情材料的标准化及其评定[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2 韩秀;杨宏飞;;Nolen-Hoeksema反刍思维量表在中国的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昭;王振宏;雷榕;;词—面孔任务中的情绪效价冲突效应及性别差异[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03期

2 章吉;陈英和;李雯;;儿童混合表情识别的发展及与基本表情识别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2期

3 刘阳娥;冯正直;戴琴;王凤;廖承菊;;重复呈现情绪面孔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4 张均;冯正直;;沉思和分心对抑郁个体分心抑制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5 李丽;丁妮;梅磊磊;薛峰;董奇;;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的单相抑郁症情绪加工特点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7年12期

6 陈睿;杨金林;李鹏;何顺超;陶云;;情绪性工作记忆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2期

7 朱雪玲;雷潇;文旆;;阈下情绪面孔及其脑机制[J];国防科技;2013年04期

8 罗跃嘉;;情绪与心境障碍的神经基础[J];军事医学;2011年09期

9 郭卉;李琳;;情绪的神经生物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19期

10 蒋重清;肖艳丽;刘颖;;有关情绪心理实验中情绪变量的操控技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雅如;徐展;;同时工作记忆负载对词-面孔Stroop效应的影响[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文海;青少年情绪调节的ERP和fMRI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钟明天;抑郁认知易感者负性情绪信息加工的杏仁核激活及脑功能连接特征[D];中南大学;2011年

3 马宁;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脑功能和脑结构的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傅一笑;基于双生子的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过五种感觉通道的交流现象初探[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5 杨娟;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陈顺森;自闭症幼儿面孔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社会认知缺陷指标的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君;高中生自杀意念的易感性—应激模型: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何畏;难治性抑郁症的皮层信息加工:共病影响、认知及情绪处理功能[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静;两类厌恶材料:厌恶敏感性相关的fMRI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雅如;同时的工作记忆负载对词—面孔Stroop效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笑樱;远程学习者情感自评量表及预警模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叶榕;情绪面孔加工受知觉负载影响的注意瞬脱范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5 彭萍;高一学生冗思对抑郁症状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6 赵丽娜;阈上阈下不同情绪线索对物质焦虑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功兴;大学生完美主义、沉思与抑郁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湘兰;老年抑郁认知易感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9 张海霞;情绪启动对中学生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蒋颖;个人熟悉性和恐惧表情在面孔知觉过程中对杏仁核激活相互作用的fMRI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小虎,罗跃嘉,魏景汉,王国锋;面孔内外特征对东西方面孔识别影响的ERP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2期

2 王妍,罗跃嘉;面孔表情的ERP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3 杨娟;凌宇;肖晶;姚树桥;;沉思反应量表中文版在高中生中初步运用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爽;方平;;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研究进展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Z1期

2 刘璐;方平;;情绪关注性欺骗与情绪调节[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3期

3 胡婷;王争艳;;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关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年26期

4 薛淑莉;;情绪调节的概念及研究方法综述[J];才智;2011年20期

5 侯瑞鹤;俞国良;;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6 张伟亚;刘阳;;我国情绪调节研究内容与方式的变迁及展望[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马瑞瑾;陈旭;;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2009年12期

8 刘昕;;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研究综述[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1期

9 苏俊;;情绪调节和记忆的关系理论模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齐原;;情绪调节研究述评[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芬;;中学生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调查[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选萃[C];1999年

2 余微微;周颖;柯晓燕;邓慧华;陆祖宏;;育儿压力与人格特质对母亲抑郁情绪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赵晶;李寿欣;;抑郁问卷与抑郁反应方式问卷的修订[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徐雁玲;;一例抑郁情绪个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郭莉;;青年女性抑郁情绪咨询报告[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付亚亚;郑晓边;;基于“应激-易感”模式下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子的调查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张红;陈传锋;严建雯;;老年抑郁情绪与体育锻炼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春莉;廖凤林;;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曹静;;大学生抑郁个体的注意负性偏向[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曹筱燕;陈楚侨;宗纪刚;史艳芳;王玉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应对灵活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鞠红梅;救心[N];哈尔滨日报;2010年

2 蔡晨瑞;梦中灰色象征抑郁情绪[N];北京科技报;2004年

3 金摘;年终"盘点"易忧郁[N];温州日报;2006年

4 若愚;暑期消除不良情绪[N];大众卫生报;2007年

5 魏熙;专家研究称抑郁者更有创造力[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抑郁情绪怎么办?[N];健康时报;2005年

7 凤鸣;正确地应对抑郁情绪[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杨锋;高三生,及早摆脱抑郁情绪[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主持人本报记者 谭克扬;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N];湖南日报;2004年

10 罗中云;沉思恶化抑郁情绪[N];北京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云雁;情绪性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3 王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冬梅;青少年心境动态发展特点及不同调节策略对其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海燕;青少年恐惧情绪再评价调节脑机制fMRI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金一波;抑郁个体情绪认知机制及干预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改;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姜峰;大学生团体心理干预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10 鲍立铣;上海刑警情绪及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文霞;中学生自豪感、外显自尊及抑郁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晓晶;青年抑郁个体自传体记忆的过度概括化特点及fMRI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3 高博;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动物辅助干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4 胡静;视障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依恋及其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富花;情绪调节策略对生气情绪的调节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梁贤英;大学生双向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7 刘红梅;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周碧薇;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中性教育材料记忆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蓝艳;情绪、情绪调节策略对不同抽象程度的思维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2年

10 张蕾;不同情绪诱发下情绪调节策略对不同心理地位的中学生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49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49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7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