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男性在押人员人格特征及其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17:15
本文关键词:看守所男性在押人员人格特征及其行为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安徽省芜湖市第一看守所男性在押人员的人格特征,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对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和机构对违法犯罪人员进行教育改造和人格矫正提供依据,同时,为预防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方便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芜湖市第一看守所500名成年男性在押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工具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使用SPSS_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相关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等。P0.05是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的依据。结果:在押人员与常模比较,精神质(P)、情绪性(N)得分明显高于常模,掩饰性(L)被试得分明显低于常模,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精神质(P)、情绪性(N)维度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内外向(E)、掩饰性(L)维度上的婚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精神质(P)、情绪性(N)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精神质(P)、情绪性(N)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神质(P)维度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普通人群比较,父母情感温暖、理解(FSS_1)(MSS_1),父亲过度保护(FSS6),母亲惩罚、严厉(MSS_2)得分在押人员低于普通人群;父亲惩罚、严厉(FSS_2),父亲偏爱(FSS_4),父母拒绝、否认(FSS_5)(MSS_5),母亲过分干涉(MSS3)得分在押人员高于普通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押人员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SS_1),父亲惩罚、严厉(FSS_2),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SS_1)三个分量表得分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押人员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SS_1),父亲惩罚、严厉(FSS_2),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SS_1),母亲惩罚、严厉(MSS_2)、母亲拒绝、否认(MSS_5)职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人格各维度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FSS_1)(MSS_1)与P量表分呈负相关,惩罚、严厉(FSS_2)、过分干涉(FSS_3)、偏爱(FSS_4)、拒绝、否认(FSS_5)、惩罚、严厉(MSS_2)、过分干涉(MSS_3)、偏爱(MSS_4)、拒绝、否认(MSS_5)与P量表分呈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SS_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SS_1)与P量表分呈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SS_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SS_1)与E量表分呈正相关。在押人员社会支持得分低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观支持、自责因子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婚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押人员社会支持、自责因子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客观支持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会支持、解决问题、退避因子职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P量表分呈负相关。客观支持与E量表分呈负相关。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E量表分呈正相关。解决问题与P量表分呈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P量表分呈正相关。解决问题、求助与E量表分呈正相关。退避、合理化与N量表分呈正相关。结论:看守所在押人员的基本人格特征是高精神质,低掩饰性,外向倾向和不稳定的情绪表现比一般人明显。看守所在押人员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缺陷,可能是导致个体走上犯罪道路的家庭因素。与常模相比,在押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偏低,应对方式不当。个体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会支持的缺失、应对方式选择不当可能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人格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若干措施去培养和发展人格。
【关键词】:人格 父母教养方式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皖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8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5-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前言13-16
- 内容和方法16-20
- 1 研究内容16
- 1.1 研究对象16
- 1.2 入组标准16
- 2 方法16-18
- 2.1 研究工具16-17
- 2.2 施测过程17
- 2.3 资料录入17-18
- 3 统计方法18
- 4 技术路线图18-20
- 结果20-36
- 1 在押人员人口学特征20-21
- 2 看守所在押人员艾森克人格特征分析21-24
- 2.1 在押人员 EPQ 标准分及原始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21
- 2.2 在押人员人格上的年龄差异比较21-22
- 2.3 在押人员人格上的婚姻差异比较22-23
- 2.4 在押人员人格上的文化程度差异比较23
- 2.5 在押人员人格上的地区差异比较23-24
- 2.6 在押人员人格上的职业差异比较24
- 3 在押人员父母教养方式分析24-29
- 3.1 在押人员父母教养方式与普通人群的比较24-25
- 3.2 在押人员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婚姻差异比较25-26
- 3.3 在押人员父母教养方式上的文化程度差异比较26-27
- 3.4 在押人员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地区差异比较27-28
- 3.5 在押人员父母教养方式上的职业差异比较28
- 3.6 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的相关分析28-29
- 4 在押人员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特征分析29-36
- 4.1 在押人员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总体状况29-31
- 4.2 在押人员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上的年龄差异比较31-32
- 4.3 在押人员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上的婚姻差异比较32
- 4.4 在押人员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上的文化程度差异比较32-33
- 4.5 在押人员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上的地区差异比较33-34
- 4.6 在押人员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上的职业差异比较34-35
- 4.7 在押人员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人格的相关分析35-36
- 讨论36-41
- 1 在押人员人格特征分析36-37
- 1.1 在押人员人格特征与普通人群e蟊冉,
本文编号:954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5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