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友谊质量和观点采择对流动和城市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07 14:48

  本文关键词:友谊质量和观点采择对流动和城市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适应 友谊质量 观点采择 流动儿童


【摘要】: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设计,选取南京和上海六所学校初中七年级共821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以心理适应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和观点采择问卷为研究工具,通过与城市儿童进行比较,考察流动儿童友谊质量、观点采择对其心理适应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观点采择和心理适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信任与支持、肯定价值维度上,城市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2)在友谊质量对心理适应的单独预测中,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信任与支持负向显著预测情绪问题,冲突与背叛正向显著预测情绪问题、问题行为、同伴问题,负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不同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的陪伴与娱乐正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肯定价值负向显著预测问题行为、同伴问题,正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3)在观点采择对心理适应的单独预测中,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的观点采择负向显著预测情绪问题、问题行为、同伴问题,正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4)观点采择在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友谊质量对心理适应的影响中都不起中介作用。友谊质量只在流动儿童观点采择对心理适应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流动儿童亲密袒露与交流维度在观点采择对同伴问题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冲突与背叛维度在观点采择对情绪问题、问题行为和过度活跃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论:(1)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观点采择和心理适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友谊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友谊质量在预测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心理适应中存在差异。(3)观点采择在预测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心理适应中不存在差异。(4)观点采择在友谊质量对心理适应的影响中不发挥中介作用;友谊质量在观点采择对心理适应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且仅在流动儿童群体中。
【关键词】:心理适应 友谊质量 观点采择 流动儿童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引言9-12
  • 1.1 研究目的9
  • 1.2 研究背景9-10
  • 1.3 研究意义10-12
  • 2. 文献综述12-21
  • 2.1 本研究主要概念的定义及理论框架12-16
  • 2.1.1 流动儿童的界定12
  • 2.1.2 心理适应的定义和理论框架12-13
  • 2.1.3 友谊质量的定义和理论框架13-15
  • 2.1.4 观点采择的定义和理论框架15-16
  • 2.2 本研究主要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16-19
  • 2.2.1 友谊质量和心理适应的关系16-17
  • 2.2.2 观点采择和心理适应的关系17
  • 2.2.3 友谊质量、观点采择和心理适应的关系17-19
  • 2.3 研究的理论模型19
  • 2.4 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19-21
  • 2.4.1 研究问题19-20
  • 2.4.2 研究假设20-21
  • 3. 研究方法21-23
  • 3.1 研究对象21
  • 3.2 研究工具21-22
  • 3.2.1 心理适应问卷21
  • 3.2.2 友谊质量问卷21-22
  • 3.2.3 观点采择问卷22
  • 3.3 研究过程22
  •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22-23
  • 4 研究结果23-43
  • 4.1 研究工具信效度分析23-24
  • 4.1.1 研究工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23
  • 4.1.2 研究工具内部一致性信度23-24
  • 4.2 研究工具测量测验等值性检验24-25
  • 4.2.1 心理适应问卷等值检验24
  • 4.2.2 友谊质量问卷等值检验24
  • 4.2.3 观点采择问卷等值检验24-25
  • 4.3 心理适应、友谊质量和观点采择的描述性统计25-26
  • 4.4 心理适应、友谊质量和观点采择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26-30
  • 4.4.1 户籍差异26
  • 4.4.2 性别差异26-27
  • 4.4.3 地区差异27-30
  • 4.5 心理适应、友谊质量和观点采择各维度的相关分析30-32
  • 4.5.1 心理适应与友谊质量的相关30
  • 4.5.2 心理适应与观点采择的相关30
  • 4.5.3 观点采择与友谊质量的相关30-32
  • 4.6 友谊质量和观点采择对心理适应影响的回归分析32-39
  • 4.6.1 友谊质量对心理适应的回归分析32-33
  • 4.6.2 观点采择对心理适应的回归分析33-39
  • 4.7 观点采择和友谊质量对心理适应预测中的中介效应检验39-43
  • 4.7.1 观点采择在友谊质量对心理适应预测中的中介效应检验39
  • 4.7.2 友谊质量在观点采择对心理适应预测中的中介效应检验39-43
  • 5 分析与讨论43-48
  • 5.1 心理适应、友谊质量和观点采择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43-45
  • 5.1.1 户籍差异43
  • 5.1.2 性别差异43-44
  • 5.1.3 地区差异44-45
  • 5.2 友谊质量对心理适应的预测作用45-46
  • 5.3 观点采择对心理适应的预测作用46
  • 5.4 观点采择和友谊质量在心理适应影响中的中介作用46-48
  • 5.4.1 观点采择在友谊质量对心理适应影响中的中介作用46-47
  • 5.4.2 友谊质量在观点采择对心理适应影响中的中介作用47-48
  • 6 研究的贡献、局限及指导意义48-50
  • 6.1 研究的贡献与局限48
  • 6.2 研究的指导意义48-50
  • 7 研究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8
  • 致谢58-59
  • 附录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琳;;加强心理适应,做合格的大学生[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1期

2 黄辛隐;白大文;;不同年龄段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模式比较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银春;;你的心理适应力如何[J];学生之友(初中版)(中考);2009年01期

4 银春;;你的心理适应力如何?[J];初中生之友;2003年Z2期

5 周奎英;教师的心理适应[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年10期

6 王雪莲,郑小霞;老年人的角色转换及心理适应[J];保健医苑;2004年06期

7 高小平;跨越从学校到机关的“心理断层”[J];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01期

8 李志,向征,郎福臣;国企流入民企员工的心理适应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何文秋,程宇;大学生心理适应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06期

10 陈瑜,何跃;高校研究生的心理适应及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雯;张仁和;苏珍颐;;情绪与心理适应关系的跨文化比较[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蔡大庆;;不同群体对离退休的心理适应[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选萃[C];1999年

3 周钦江;黄希庭;;自我知识组织与心理适应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林玮芳;林以正;黄金兰;;心理区隔模式之测量及其与心理适应的关联[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陈依芬;黄金兰;林以正;;忍耐策略运用组型对心理适应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赵燕;丁雪辰;刘俊升;;青少年社交淡漠与心理适应的交叉滞后分析[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卫东;;社会发展过程中上海老年人的心理适应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孟莉;岑坚;;高一学生学校心理适应的小组心理辅导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张银娜;吴春霞;陈会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日常生活压力、应对策略及与心理适应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邓传忠;;中庸思维对拿捏行为与心理适应的调节效果[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晨光;入营新兵的心理适应[N];大众卫生报;2002年

2 张余康;莫让自卑困扰您[N];中国老年报;2001年

3 王金凤(北京十一学校);家校互动[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陈素坤;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N];健康报;2004年

5 董少广;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N];经济参考报;2003年

6 吴彤、孙奇;濮阳支队引导新兵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N];人民武警报;2012年

7 魏立堂;发现 判断 处置[N];人民武警;2006年

8 肖方举(作者单位:四川总队达州市支队);强化心理素质提升部队战斗力[N];人民武警;2005年

9 蒲昭和;对病人“过分”照料无益于健康[N];工人日报;2001年

10 ;“跳级”是成才的捷径吗?[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霞云;儿童与父亲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儿童的心理适应[D];中南大学;2012年

2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丹;初一年级学生人际关系、情绪弹性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韩雪;护士同事支持、工作压力、心理适应、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沈洁;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理适应与社会融入现状及其干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4 项丽红;不同攻击/受欺负亚组儿童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适应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5 陈盼盼;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6 王颖;友谊质量和观点采择对流动和城市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7 买力坎吐尔逊艾力;内地高校民考民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袁晓艳;攀枝花地区彝族中学生的文化心理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周岚;云南地区白族和回族大学生的文化心理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彭丽娟;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8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88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f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