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水平视角下的乐观偏差效应
本文关键词:解释水平视角下的乐观偏差效应
【摘要】: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考查心理距离对乐观偏差效应的影响。实验从心理距离的事件概率维度、时间距离维度、空间距离维度入手,采用自编的材料对677名被试进行测量,探讨心理距离的远近对乐观偏差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被试对未来生活事件的判断存在总体上的乐观偏差。在较远的心理距离条件下,被试表现出更大的乐观偏差;而在较近的心理距离中,乐观偏差效应明显减小。但在时间距离维度以及消极事件的概率维度上,表现出与总体乐观偏差不一致的现象。。
【作者单位】: 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乐观偏差 解释水平理论 心理距离
【分类号】:B842.1
【正文快照】: 1引言乐观偏差(optimistic bias)是个体的一种认知上的偏差,又称之为非现实的乐观主义(unrealisticoptimism)。Weinstein(1980)认为,人们普遍倾向于相信自己更可能经历积极事件,而别人更可能经历消极事件。也就是好事情更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坏事情更多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一种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征;;想象——拉近欣赏主客体间的心理距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陈红波;薛自英;张玉娟;;心理距离影响下的人称指示借用现象[J];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陈红波;马艳红;;心理距离对人称指示用法的影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姬灵毅;;心理距离与山水欣赏——以晚明山水道游现象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S1期
5 华生旭;吕厚超;;心理距离与建构水平的双向作用关系[J];心理科学;2012年06期
6 游火旺;;浅谈审美心理距离[J];美术大观;2013年09期
7 陈望衡;山水美欣赏与心理距离[J];社会科学家;1986年02期
8 张振元;反“心理距离”说[J];黄河水利教育;1995年03期
9 胡红;论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心理距离”[J];体育科学;1997年04期
10 李红岩;浅论“心理距离说”[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帼豪;张积家;陈俊;;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心理距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吴三美;何先友;;情绪性质对心理距离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赵秋荻;刘永芳;段婧;徐沙;;心理距离与决策者角色对风险决策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窦东徽;张红川;黄四林;孙铃;侯佳伟;;权力对于过去和未来时间心理距离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张锋;申之美;;建构水平与心理距离的自动化联接特性:刺激距离信息强度的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岳介先;;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中国艺术美学[A];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总第九辑)[C];1994年
7 金永明;;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实验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金永明;;高中生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实验研究[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永芳;;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研究的某些新进展[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何贵兵;;心理距离视角下的行为决策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吾金;缩短与子女的心理距离[N];文汇报;2001年
2 牟定县毛阳中学 胡志波;利用心理距离进行教学[N];云南经济日报;2002年
3 河南总队 冯元喜;表面距离≠心理距离[N];人民武警;2007年
4 茅政一 王凤国;缩短与新兵的心理距离[N];人民武警;2005年
5 新华网;提升创造力,请与问题保持“心理距离”[N];大众科技报;2009年
6 吴建光 郭文忠;拉近心理距离 融洽官兵关系[N];人民武警报;2011年
7 欣新;夫妻要有“心理距离”[N];北京科技报;2000年
8 游火旺;审美的心理距离[N];美术报;2014年
9 祝帼豪 陈俊 张积家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情感因素影响人们对心理距离的感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王小溪;四种心理距离[N];大众卫生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静;“心理距离”为何能成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理[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贺征;关于欣赏与创作过程中“心理距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于立娜;中学阶段师生心理距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华生旭;情绪效价对解释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心理距离的交互作用[D];西南大学;2013年
5 邓云;“心理距离说”再思考[D];扬州大学;2014年
6 王岱莹;冷暖色对个体心理距离远近感知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7 许巧兰;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探讨心理距离对智慧行为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孙云英;损益情景下心理距离对小额理财决策中跨期选择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邹斌;自我—他人心理距离对价值—可行性权衡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宝林;心理距离与模糊修辞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99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9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