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08:02

  本文关键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综合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上海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我国出现了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类的超大型城市。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不仅支撑着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担负着伴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生态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小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不断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探寻城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得到当前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界学者的重视,并一直是众多学科的研究热点。作为“一带一路”安全格局中的首位城市,同时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的城市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肩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可持续发展理论、综合承载力等理论,明确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及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结合本文研究对象的特性,选取对城市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承压指数测算各子系统的承压能力、采用模糊评价法计算城市综合承载力,同时根据可持续发展系数核定城市发展水平,在全面分析研究对象的现状后,结合相应的评价结果,分析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类短板因素,以期为上海的综合承载力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是近十几年来,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总体呈现波动性增长趋势,其中2003-2009年稳步提升,2009-2013年呈现波动状态;从各承载力子系统时间变化上来看,土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呈现上升的趋势,上海的水资源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呈现下降的趋势,上海经济承载力发展则较为稳定。二是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中,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压指数不断下降,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加强生态保护是未来上海治理的重点。三是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系数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显示上海发展整体呈现一个稳定向上的状态。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和特色等,是本研究的基础框架;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理论基础,界定其内涵,分析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和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国内外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三章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承压指数测算各子系统的承压能力、采用模糊评价法计算城市综合承载力,同时根据可持续发展系数核定城市发展水平;第四章为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实证研究,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五个方面,分析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要素现状,为本文的评价提供现实基础,从时间序列上比较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承压指数、可持续发展系数的变化情况,并对上海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第五章为研究结论和对策,针对上海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为提高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综合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上海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6
  • 第一章 绪论16-2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6-20
  • 1.1.1 研究背景16-18
  • 1.1.2 研究意义18-20
  • 1.2 概念解析20-21
  • 1.2.1 可持续发展20
  • 1.2.2 综合承载力20-21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21-24
  • 1.3.1 研究内容22-23
  • 1.3.2 研究方法23-24
  • 1.4 技术路线24-25
  • 1.5 研究特色25-26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26-37
  • 2.1 相关理论基础26-30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26-27
  • 2.1.2 综合承载力理论27-30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30-35
  • 2.2.1 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31-32
  • 2.2.2 综合承载力研究进展32-35
  • 2.3 小结35-37
  • 第三章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37-47
  • 3.1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7-44
  • 3.1.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37-38
  • 3.1.2 评价指标框架38-41
  • 3.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41-44
  • 3.1.4 承压指数评价方法44
  • 3.1.5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44
  • 3.2 可持续发展系数评价方法44-46
  • 3.2.1 评价指数45
  • 3.2.2 可持续发展系数45-46
  • 3.3 小结46-47
  • 第四章 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实证研究47-66
  • 4.1 数据来源及要素现状分析47-56
  • 4.1.1 数据来源47
  • 4.1.2 上海城市各综合承载力指标现状47-56
  • 4.2 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探讨56-61
  • 4.2.1 综合承载力及各子系统探讨56-60
  • 4.2.2 可持续发展系数探讨60-61
  • 4.3 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分析61-64
  • 4.3.1 人口资源方面61-62
  • 4.3.2 生态环境方面62
  • 4.3.3 经济发展方面62-63
  • 4.3.4 公共服务方面63-64
  • 4.4 小结64-66
  • 第五章 结论、相应对策分析及其展望66-74
  • 5.1 主要结论66-67
  • 5.2 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相应对策分析67-72
  • 5.2.1 节约高效利用资源,提升资源承载力67-68
  • 5.2.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升生态承载力68-69
  • 5.2.3 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提升经济承载力69-70
  • 5.2.4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社会承载力70-72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72-74
  • 参考文献74-80
  • 附录80-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84-85
  • 后记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学敏;鹿英姿;王刚;黄晓晴;;天津综合承载力研究[J];天津经济;2013年05期

2 王小鹏;雒占福;贵立德;;兰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异化特征及其机理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05期

3 史宝娟;郑祖婷;;河北省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J];商业时代;2013年30期

4 瞿理铜;肖丽;;湖南省城市辖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5期

5 岳大鹏;董群方;;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06期

6 李岩;;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实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5期

7 刘惠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10期

8 孔凡文;刘亚臣;常春光;;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及测算思路[J];城市问题;2012年01期

9 虞晓芬;丁赏;;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房地产;2012年12期

10 付金存;李豫新;徐匆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辨析与限制性因素发掘[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群;王丹;沈莎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分析——以江苏常州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建成;瞿理铜;;泉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及评价[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3 杨玉秀;;以人为本 走向宜居[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淮;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尤显迫切[N];北京日报;2007年

2 记者 李培松;努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N];遵义日报;2013年

3 记者 王亚欣 实习生 彭毓颖;“腾笼换鸟”提升综合承载力[N];长江日报;2014年

4 吴国文邋钱厚琦;统筹规划,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08年

5 本报评论员;让城市综合承载力强起来[N];邯郸日报;2011年

6 记者 张慧敏;北京综合承载力接近极限[N];北京商报;2013年

7 中共包头市委常委、昆都仑区委书记 施文学;提升综合承载力 打造中心城区升级版[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8 本报记者 万瑶;科学建新区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N];四川日报;2013年

9 伏怡;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N];鞍山日报 ;2007年

10 常菁;建设部专家:中国应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祝秀芝;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预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俞媛年;兰州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丹;喀斯特山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4 黄珊;徐州都市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牛梦琪;河北省城市综合承载力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6 余磊;东营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王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上海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陈雪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雅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可持续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9 计琳;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与预测方法研究及实例[D];天津大学;2012年

10 程露露;福建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23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023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1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