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利用清洁制浆副产木质素钠和电石渣等原料创建改性沥青新体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0 01:04

  本文关键词:利用清洁制浆副产木质素钠和电石渣等原料创建改性沥青新体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木质素钠利用 电石渣利用 改性助剂 沥青改性


【摘要】:本课题组已经成功开发了清洁制浆生产新工艺,大大减少了碱的用量,避免了木质素的分解,可以联产平均分子量达到400万左右的木质素钠盐液体或粉体,并进一步将其开发成水煤浆乳化剂和缓控释肥。另外,利用课题组研发的磺化新工艺也顺利生产出了木质素磺酸盐及其衍生物。为克服传统浓缩、干燥、焚烧或改性等方法未能充分、高效、全价利用木质素钠资源的问题,使新工艺得到的高分子量木质素钠盐得到更好利用,有必要进一步开拓其新的用途。厦门大学产品工程课题组研发团队前期已经分别用纳米碳酸钙、腐植酸盐、助剂(地沟油)、城市污泥和生物基材料等对沥青进行了改性和替代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奠定了前期研发基础。石油沥青是道路路面最主要要的材料之一,沥青道路建设的高速发展使沥青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沥青产量仅占需求量的58.4%,沥青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1]的状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增加沥青的来源,降低沥青价格,提升沥青品质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将木质素钠盐[2]、无机钙盐和助剂等开发为能够提升沥青品质或减少基质沥青用量的路面沥青原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本论文课题基于前期研究基础,重点对木质素钠、电石渣和助剂等三废资源复合作为沥青改性剂和替代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出了符合使用要求,能够大幅提升使用性能的沥青新配方。证明了清洁制浆副产物木质素钠,用电石渣和烟道气合成的以纳米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无机钙盐及助剂等三废原料及其复合原料可作为路面改性沥青性能提升和改善的大比例添加原料,创新了沥青“海岛”结构的新组成形式。本课题系统研究了复合生产改性沥青的最佳混合时间、制备工艺和合适的沥青标号。摸索了木质素钠、无机钙盐和助剂等助剂单独或复合添加对沥青老化前后三大指标等的影响规律,并对其实际路面使用性能等进行了评价。证明了木质素钠或/和无机钙盐的加入可以提高复合沥青的软化点和粘度;二者分别与助剂助剂或者三者复合后可提高改性复合沥青的针入度和延度。同时,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模数和车辙动稳定度也得到大幅提高,可以实现上述三种原料资源化,拓展沥青原料新途径,创建和提升高性价比的改性沥青新体系。通过扫描电镜、热重和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复合沥青组成、复合沥青微观结构等进行了分析表征。初步摸清了改性剂与沥青性能的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了复合沥青的原则和性能影响的规律,证实了沥青“海岛”新体系的假设,对沥青的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意义。成功开发出木质素钠、无机钙盐及助剂等三废资源作为改性沥青原料的新工艺,通过工艺优化、配方优化和复合创建了稳定的沥青新体系。无机钙盐的高度分散性和吸附性可以显著增加沥青路面的耐温和耐磨性;木质素钠的网状及空腔结构,可吸附、镶嵌沥青组分及纳米粒子,同时有利于低沸点油分分子向其中扩散,提高复合沥青耐温性能。木质素钠的特殊结构还使其能够很好的吸收车载能量,增加路面弹性,形成可以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大量漂浮性“玲珑球”的沥青新结构。研究成果很好弥补了路面石油沥青来源不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和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26.86;X7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疆改性沥青项目顺利投产[J];石油沥青;2004年05期

2 李玫;;橡胶-聚乙烯改性沥青[J];橡塑资源利用;2005年06期

3 宋泳;;一种风化煤混合物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J];橡胶工业;2008年03期

4 鲍伟 ,梁庆韬;浅谈我国改性沥青业的超常规模发展[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3年04期

5 陈华鑫,卢军,彭廷,胡长顺;改性沥青的粘度特性和施工温度控制[J];石油沥青;2003年04期

6 徐伟;孟庆丰;徐伟;;面对改性沥青 我们需要理智与成熟——2004改性沥青应用技术论坛后记[J];中国公路;2005年01期

7 朱梦良,韩冬樱,何立平;高温储存时改性沥青的性能衰变[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8 赵玉;;改性沥青的性能[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4期

9 王建林;;浅谈改性沥青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6期

10 刘学亮;余剑英;吴少鹏;杨志波;;高粘度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石油沥青;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婉利;俞华信;罗望群;王玲;陈定利;;改性沥青新产品研究开发[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徐希娟;原健安;;化学改性沥青的应用前景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3 郝培文;;改性沥青使用技术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林江;施张兴;金海山;林大根;;浅谈乳化改性沥青发展方向及生产技术关键[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孔宪明;;改性沥青的显微观测[A];建筑防水工程新技术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塑性体改性沥青、弹性体改性沥青两项新国标实施[A];全国第十四届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燕文;陈e,

本文编号:1205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205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f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