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缅跨境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构建
本文关键词:试论中缅跨境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构建
【摘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实现我国跨地域、跨经济、跨文化的互惠型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跨境旅游合作作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行者,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示范效应。本文结合中缅跨境旅游合作的现状和优势条件,分别从空间结构、合作主体上提出中缅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点—轴—圈"模式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协会促进"的内外协作型合作模式。
【作者单位】: 云南省旅游业协会SPA与温泉分会;云南财经大学;
【基金】:云南财经大学科研基金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云南区域旅游合作创新模式研究”(云财2013D12)
【分类号】:F592;F593.37
【正文快照】: 一、引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区域化合作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互惠、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构想再次将跨地域、跨经济、跨文化的国际合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云南凭借“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将积极发挥国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荣斌,郑建瑜,程金龙;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2 普拉提·莫合塔尔;海米提·依米提;;我国西部边境的跨国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旅游合作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3 张河清;王蕾蕾;;辐射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4 张薇;;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6期
5 吴军;;中国区域旅游合作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旅游学刊;2007年08期
6 ;关于云南省瑞丽、畹町边境旅游情况的考察报告[J];旅游学刊;1994年04期
7 邹光勇;;基于一体化视野下的我国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理论述评[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03期
8 秦学;;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变化及其创新发展——以“泛珠三角”和“大珠三角”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万莲;;皖北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9年05期
10 刘云;;共生理论视角下“孟中印缅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学术探索;201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温秀;区域旅游合作主体行为与合作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乃举;黄翔;;大黄山旅游品牌共建战略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孙旭芳;沈山;安宇;;京杭大运河苏鲁区段旅游协作联盟构建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2期
3 易志斌;;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存在的问题及评析[J];城市问题;2012年06期
4 梁春媚;;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基本模式与效应[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5 李加军;;淮河流域安徽片区域旅游合作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09期
6 鲁明勇;尹贻梅;;区域旅游开发中的“同类质资源悲剧”博弈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杨效忠;张捷;;旅游地合作研究综述及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8 邸明慧;王然;;中国旅游区域整合的新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4期
9 杨效忠;张捷;彭敏;;跨界旅游区合作的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10期
10 沈山;沈正平;孙旭芳;马晓冬;安宇;;主题性旅游协作联盟及其构建——以运河文化主题协作联盟为例[J];地理研究;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邹统钎;张昕玲;丛朝华;;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A];2007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宋仪艳;;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探讨[A];2007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邱小樱;陈云飞;卢凤萍;宋立;;运河长江交汇处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宁镇扬旅游区域发展研究之一[A];2007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王辉;杨兆萍;;跨国旅游合作驱动因素研究——以新疆为例[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郑耀星;刘少艾;杨武恒;;闽东北五市旅游资源整合刍议[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温秀;李树民;;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李志飞;夏磊;;中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黄贵良;耿蛟;;特色生态旅游区湖泊群开发保护初探——丽江市玉龙县生态湖泊群建设与保护工程规划设计[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2湖泊治理开发与保护[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孟祥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3 张晨;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4 梁雪松;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何小东;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生卫;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陈实;国际合作背景下的西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与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温秀;区域旅游合作主体行为与合作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黄华;边疆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振;我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与组织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晓晨;同城化背景下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 黄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及收益分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黄泓杰;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D];沈阳大学;2011年
5 刘漫漫;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艳艳;上海对长三角入境旅游市场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雷帅;关于山西与河南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李武玲;关于晋陕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卫红;基于博弈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合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霍丽;东三省区域旅游合作的利益分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明均;郭剑英;;西部地区旅游企业的市场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2 焦红;;对企业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比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朱应皋;可持续旅游发展论——一个关于江苏旅游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12期
4 舒伯阳,余日季;国家战略视野中的亚太区域旅游合作[J];当代亚太;2005年10期
5 郭利平,陈忠暖;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分析和类型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3期
6 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5期
7 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阳旅游合作”[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3期
8 陈睿,吕斌;区域旅游地空间自组织网络模型及其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9 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竞合博弈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10 史春云,张捷,沈正平,钟静;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树民;[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露农;长江三角洲无障碍旅游区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一;环渤海地区旅游经济合作及模式探讨[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艳霞;旅游音乐及其在旅游开发与规划中的应用初探[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2 李跃军;浙江山水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06期
3 陈娟;重塑青岛市旅游形象的原则与策略[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邱兰香;新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财经;2004年03期
5 高仁华;大连老年旅游市场前景透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12期
6 孙彦清,龙姝明,王少华,尹继武;汉中旅游资源特色及数字化建设构想[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韩玉灵;徐鸿珂;杨育敏;;北京市旅游咨询中心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张余;;贵州红色旅游发展浅析[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9 高茂兴;周晓雷;;江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特征评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王修智;;旅游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创新发展[J];东岳论丛;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进原;;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及创新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绍友;;当前贵州及黔中旅游开发发展刍议[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3 ;论文存目[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4 陈广万;黄小黎;;黔中喀斯特旅游资源特色及其旅游业发展探讨[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5 刘然;陈雄涛;;北方山地旅游特征及开发策略规划——以蓟县下营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薛群慧;薛诗怡;;浙江健康旅游市场认知度调查与分析[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陶卓民;陈晓燕;程砚田;;南京科技旅游资源特色评价与开发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仲桂清;;旅顺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利用探讨[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0年
9 曾骏;雷红尧;;大别山红色旅游干线公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影响研究[A];湖北省公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蕙;;沈阳故宫旅游形象研究[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西部采访组 邵春 洪一树 王晓宁 张华;春风已度玉门关[N];中国旅游报;2000年
2 孙嘉驹;把夏季休闲避暑旅游品牌叫得更响[N];黑龙江日报;2005年
3 刘冬强;十年砺剑促区域旅游共赢[N];华东旅游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石璐;凉山旅游 朝阳初升[N];凉山日报(汉);2006年
5 本报记者 林兢;青岛旅游:升级换代[N];青岛日报;2006年
6 胡敏;全力推进旅游名城建设[N];扬州日报;2007年
7 熊爱华 作者系双牌县旅游局局长;注重旅游品牌建设 加快双牌旅游发展[N];永州日报;2006年
8 杨洪梅;今年全区旅游总收入要突破500亿[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9 本报驻温州记者 林妙静 通讯员 叶明宁;洞头青田“山海”旅游新对接 共谋互惠双赢新局面[N];江南游报;2008年
10 红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田胜辉;突出红色旅游品牌 创建旅游经济强县[N];黄冈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蕾;山东省临沂市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年
2 王娟;旅游非优区的旅游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建军;珠澳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何静;红色旅游的市场特征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5 王顺克;三峡库区黄金旅游带的构建和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陈伟;福建省绿色生态与红色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7 杨洪;中小企业在旅游行业中的经营战略选择[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8 莫超;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构建及有效性评价[D];湘潭大学;2011年
9 孙滢悦;哈拉毛都乡村旅游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吕超;河北鹿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52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25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