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应对经济下行
本文关键词:用创新应对经济下行
【摘要】:经济学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推动力的理论解释,即经济增长。从西方政治经济学诞生之始,以威廉·配第、约翰·洛克以及大卫·休谟等为代表的早期思想家,就在各自的著作中对经济增长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探讨。自亚当·斯密始,经济增长正式成为各个经济流派、不同经济学者所醉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从凯恩斯主义到新凯恩斯学派,从奥地利学派到新自由主义,亚当·斯密、马尔萨斯、萨伊、西斯蒙第、边沁、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门格尔、哈耶克、马歇尔、凯恩斯、熊彼得、斯拉法等等,一个又一个思想家在研究经济增长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发展到当代,"经济学科学的中心问题不再是解释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市场化社会如何运作,而是解释理性行为人如何在其他个人遵循与自己类似行为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在交易中作出选择"(荣卡格利亚),也就是说,经济学理论开始从一般到具体、由规则至行为进行演进。由此也使得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从一般的、静止的、微观的分析,转向动态的、综合的、人性的社会整体分析。经济增长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最主要组成,也是各国最为关注的社会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从方式、速度、内容以及性质等方面,都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同解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新常态的命题之后,关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就成为学界、实务界以及其他社会群体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变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阵痛等,都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本期经济新常态专题,特别获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独家授权,在纸面媒体发表林毅夫、姚洋、周其仁、宋国青、卢锋等教授的真知灼见,同时也有王小鲁、魏加宁等著名专家的独特见解。我们谈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是基于中国国情,结合理论发展做出的有针对性的判断。如林毅夫教授提出,中国经济仍然存在十几年年均8%的增长潜力,由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克服存在的种种误区。姚洋教授认为,新常态下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创新思维运用于制造业。简单来说,走德国式创新之路,抓住可能的新科技革命的机会,推动中国制造业步入世界前端。周其仁教授提出,要用创新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而创新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魏加宁教授提出,中国经济存在三种可能的预期,而要实现新常态下的经济长期增长,抓紧时间进行改革是不二法门。王小鲁教授提出,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解决失衡有助于推动经济长期内的增长。卢峰教授提出,"一带一路"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然产物,将对全球治理产生积极意义。宋国青教授分析了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认为将会有7%以上的增长率。本次专题由各位专家学者在中国宏观经济(上海)论坛、深化改革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论坛以及全球创新论坛的发言组成,非常感谢上述论坛组织方对本次专题研究的支持。各位专家的观点并不代表本刊的观点,本组文章版权归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我们希望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解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讨论参与到本栏目中来。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分类号】:F124.3
【正文快照】: 创新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解读和探讨。我关注的是创新跟中国经济的关系。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创新有利于对冲经济下行。首先看一下经济下行的原因。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中国经济的季度增长率最高在15%以上(年率)。2015年1季度的增长率是7%,差不多相当于最高水平的一半。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权威人士和机构展望2000年中国经济[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0年01期
2 ;2001年中国经济纵深谈[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23期
3 魏杰;新经济与21世纪中国经济[J];今日浙江;2001年Z1期
4 赵晓;;历史或在悄然间转折 中国经济能一枝独秀吗?——2002年中国经济超宏观展望[J];中国报道;2002年Z1期
5 樊纲;谁是今后的胜者——有关中国经济战略的若干问题[J];辽宁财税;2002年11期
6 董藩;21世纪前5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变化趋势[J];特区展望;2002年02期
7 赵晓;值得关注的全球唱衰中国经济“大合唱”[J];新财经;2002年07期
8 钟祥财;;试析20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社会目标模式[J];史林;2003年05期
9 赵承 ,刘铮;2003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J];广西经贸;2003年02期
10 任若恩;“非典”疫情对2003年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界;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扬;周海波;;基于公共供给视角的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思考[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2 王军;;2012年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3 王东;;西方媒体为何又转而“唱衰中国经济”?[A];2012-2015年转型期的中国——中国未来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迅雷;;2010年中国经济走入“偏热区间”[A];二00九年冬季CCER中国经济观察(总第20期)[C];2010年
5 颜鹏飞;丁霞;;经济学逻辑体系的新探索——兼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6 李雪松;;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趋势[A];2013年春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3期)[C];2013年
7 董志凯;;抗美援朝与新中国经济[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8 高善文;;转型之痒[A];二0一0年夏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22期)[C];2010年
9 华如兴;;第五章 21世纪中国经济的战略与展望[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3卷)[C];2002年
10 刘遵义;;如何改变发展方式?[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2010-201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敏;“四季度中国经济有望小幅回升”[N];中国信息报;2012年
2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将逐步修复[N];证券时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夏青;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维持7.5%[N];证券日报;2012年
4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杨荇 朱妮;中日争端不利中国经济复苏[N];经济观察报;2012年
5 记者 秦菲菲;四季度中国经济已触底回升 全年或增7.7%[N];上海证券报;2012年
6 记者 刘凡 杨琪;林毅夫:未来20年中国经济仍有高增长潜力[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7 财达证券资深宏观研究员 宣宇;2013年中国经济将温和回升[N];证券时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李彬;2012年中国经济:告别“高增长”时代[N];人民政协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一鸣 邹志鹏 陈晓航 暨佩娟 廖政军 丁大伟 孙广勇;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经济发展新活力[N];人民日报;2012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 刘元春 阎衍 段亚林;2013年中国经济将重返9时代[N];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巴图;新科技革命对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珠玲;欧债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3 张洁;苏联因素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70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27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