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一带一路”视野下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保税区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12-18 06:14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视野下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保税区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保税区 国际文化合作 新模式 中国—东盟


【摘要】: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保税区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种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保税区建设必须突出发展定位、运作机制和功能定位等,将其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信息中心,文化艺术品及产权版权交易中心,文化艺术产品、技术、原料及设备展销中心,文化产品配送中心,文化产品仓储中心,文化艺术产品增值加工区,中国文化企业进出口集聚区及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是要建立配套的国际性文化合作政策体系,建立常设职能机构和常态化运行机制,做好中国—东盟文化保税区区域规划、产业结构选择、资金支持以及重点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
【作者单位】: 广西区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广西师范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国家战略高度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心》(项目编号:08XGJ003)、《发展民族文化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互动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2BZZ02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0JZD022)、《基于中国—东盟合作文化力构建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DMYJY201223)阶段研究成果
【分类号】:G115;F125
【正文快照】: 国新时期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战略。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合作与繁荣,也有利于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应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放的文化心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感召

【参考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屈菡 郭人旗 实习记者 许亚群;[N];中国文化报;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迎红;云南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梁燕华;东盟国家语言状况及广西语言人才培养策略[J];东南亚纵横;2004年05期

3 王晓梅;冷战后东盟对亚太地区局势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全毅;刘京华;;福建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5 杨黔云;;析东盟在国际体系中解决柬埔寨危机的活动[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02期

6 凌云志;;东盟安全机制的有效性和有限性[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01期

7 刘明录;蒋美荣;;培养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发展环境评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年11期

8 寸雪涛;;应用德菲尔法预测东盟国家语种专业发展趋势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2年01期

9 曹冬英;王少泉;;广西对接东盟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4期

10 封艳萍;;论中国—东盟合作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建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中国-东盟自贸区:“破浪”还需“防险”[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婧;中国与东盟再走近一步[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庭娅;五大因素影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4 ;广州中小企业如何到东盟赚钱?[N];证券日报;2003年

5 鹤鹏;东盟旅游业遭遇3大威胁[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陈富钢;东盟国家调整促销战略本地区旅游成为重点[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邝伟楠;广西迎来二十万东盟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仲欣;东盟拟以单一签证吸引中国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吕文;中国—东盟旅游研讨会在上海举行[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广西记者站 邝伟楠;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硕果累累[N];中国旅游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6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8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浩;东盟地区主义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及其延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勇;冷战结束前后日本与东盟国家合作特点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江韵;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战略(1997~2008)[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永红;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分工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8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9 李镜池;减免东盟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03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303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d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