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品: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与中拉合作深化的若干思考
本文关键词: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与中拉合作深化的若干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与实践 > 国际关系 地区政治 > 文章
左品: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与中拉合作深化的若干思考
作者: 左品,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发布日期:2015-10-26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新时期中拉全方位合作关系进行思考。拉美目前并不在“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国家范围内,但中拉关系史中曾有过一段“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一带一路”建设相关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因此,拉美未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非没有可能,而这也将对中拉全方位合作关系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从总体上探究中国对拉美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以及目前对中拉关系的考量存在的误区,之后将剖析拉美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最后通过对美国西半球政策的思考考,探讨其对中拉关系的深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2015年1月初,中国——拉美与加勒比共同体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拉美地区33 个国家共派出40 多位部长级官员与会(文中的拉美地区即拉美与加勒比地区),会议通过《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等三个成果文件,媒体也将中拉论坛称为“全方位外交的开局之作”。同时,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 年9 月和10 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又于2015 年3 月28 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仅从目前公布的“一带一路”建设的途经地区看,其中并不包含拉丁美洲。而此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曾于2015 年1 月21日撰文提出,“中国不应高估拉美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在拉美所要体现的是:中国有钱了,但花起来严谨不任性。鉴于此文,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也在3 月6 日就“新丝绸之路是否会与拉丁美洲相遇”发表评论并认为,中国似乎也满足于当前发展中拉关系的模式,不谋求将该地区纳入更大的战略。但事实上,中国当前对拉美的政策仍可被描述为“新丝路”政策,而“拉美丝路驿站”、“拉美丝路桥头堡”的提法也不少见。李克强总理5 月下旬对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的正式访问则被认为进一步促进了中拉之间的务实合作,体现了双方合作共赢的美好意愿。因此,目前缺席“一带一路”建设的拉美地区在中国外交战略中居于何种地位、拉美地区未来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是什么、“一带一路”建设会给中拉关系带来何种影响等将是本文想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拉美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期望”与“现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始终十分重视与所有拉美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关系,但直至进入21世纪后,拉美才在中国的外交中逐渐开始具有战略性及全球性意义。其具体表现为:
第一,新中国在其建立初期的对外交往中受意识形态因素影响较深,除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发展外交关系外,并不急于与西方国家及其他亚非拉民族主义国家建交。此间中国仅与拉美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于1960年建立外交关系。但由于中国与拉美国家都曾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都为争取本国的独立和解放进行过长期英勇的斗争,中国认为这种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以及没有根本的厉害冲突等使彼此具有发展团结合作关系的基础。虽然中美洲与加勒比地区一些国家当时还与台湾保持着所谓“外交关系”,但毛泽东指出,只要拉美国家愿意和中国建交,我们一律欢迎。不建立外交关系,做生意也可以,不做生意,一般往来也很好。①自70年代起,随着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一些拉美大国,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纷纷与中国建交;中国还于1973年8月21日同拉美国家签署了《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特拉特洛尔科条约》)的第2附加议定书(1974年6月12日交存批准书),承诺不对拉美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也不在这些国家和这一地区试验、制造、生产、储存、安装或部署核武器,②客观上加强了中国与所有拉美国家的联系。
第二,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重点逐渐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强调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1988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阿根廷总统阿方辛时指出:“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我看这个说法为时过早,……太平洋时代肯定要到来,但不是现在。……那时也会同时出现一个拉美时代。”他还提出中拉关系可以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拉在政治与经济领域的合作获得进一步加强,如中国在80年代支持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和巴拿马四国组成的“孔塔多拉集团”提出的“和平解决中美洲冲突”的倡议。同时,中拉双方经贸联系也出现快速增长。中国不仅在拉美十多个国家设立商贸办公室,还与智利、秘鲁、牙买加、墨西哥、阿根廷、厄瓜多尔、巴西等
国达成经贸协议。虽然1984年时中国和拉丁美洲的贸易额分别仅占各自对外贸易额的3%和l%,但自90年代以来,由于拉美实行“开放的地区主义政策”,中国也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中拉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000 年,双方贸易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全年贸易额达到126 亿美元。第三,进入21世纪后,中国外交更加突出独立自主的鲜明特色,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这也开启了中拉经贸和政治交往密切发展的新时期。江泽民主席于2001年出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西、古巴、委内瑞拉6国,揭开了中拉关系的新篇章。2004年,胡锦涛主席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拉整体合作机制的倡议。然而,虽则中国领导人对中拉关系十分重视,但双方关系的发展状况一直未曾达到“战略”的高度,而基本停留在“高层互访、贸易增长”的浅层政治经济领域。2008 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中拉双边贸易额仍达到创纪录的1433 亿美元。②最为重要的是,中拉关系的战略性发展自该时期开始逐渐显现,双方间的合作继而步入全方位发展的阶段。2008年11月5日,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发表的关于拉美政策的第一个文件。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中拉战略关系更获得引人瞩目的发展。2013年5月底6月初,习近平主席出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国。2014年7月中下旬,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共同宣布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还提出建立“1+3+6”合作新框架及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同年,中国确定与阿根廷、委内瑞拉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上此前的巴西、墨西哥和秘鲁,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拉美国家已达五个。2015年1月初,中国——拉美与加勒比共同体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等三个成果文件;5月,李克强总理开始对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四国的正式访问,进一步落实中拉全方位合作项目。长期以来,中国与拉丁美洲在社会和文化等层面的相互了解总体上明显滞后于双方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虽然迅速发展的中拉关系目前已进入全方位合作阶段,但仅从经济角度分析拉美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现象仍较为常见。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则可能是拉美需要中国远甚于中国需要拉美,这对于中拉关系而言将是一把“双刃剑”。根据巴西工贸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3年,巴西的对外贸易总额为4817.95亿美元,与中国的外贸总额为833亿美元,对华贸易顺差为87亿美元,中国继续稳居巴西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巴西一些学者和议员因此产生忧虑,提出逐步减少对华贸易依赖,转而向与印度和其他新兴市场合作倾斜,并频繁发起对中国商品和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其涉及案例多、领域广、税率高。此外,一些依赖将原材料向中国出口的拉美国家也把这种经济互补性看成一种弱点。中拉双方团结合作关系的发展归根结底当建立在有助于推动拉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以最终造福于中拉人民为目标。
二、对拉美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可行性的思考
“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14 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一带一路”;2015 年以来,“一带
一路”构想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3 月2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也宣告“一带一路”正式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出发,其走向为:一、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自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有二:自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由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南太平洋。不难看出,虽然目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并没有东向的太平洋路线,但其内涵的开放性为它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它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机制的一大创新,同时也源于古代中国与这些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而对于拉美与中国而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是双方关系史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章。“海上丝绸之路”是对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海上交通路线的形象称谓,系指历史上东洋国家(日本、朝鲜、琉球、菲律宾等)和西洋国家(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乃至欧洲等)的重要交通网络。而著名的太平洋丝路代表的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后辉煌:自福建漳州月港启航的中国商船运载着丝绸、瓷器等商品前往菲律宾马尼拉,随后,这些中国商品与从日本起运的漆器、东南亚和印度出产的香料一同被运抵驶向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1575 年,广州至拉美的航线开通,使最早始于汉代的官方海上丝路达到了最高峰。在长达250 年的时间里,这条海上丝路促进了三大洲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交流,把东方的丝绸、瓷器、香料和文明送到了西方,同时也将美洲的玉米、土豆、辣椒、花生等30 多种特有作物传播到欧亚大陆,促进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交融,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因此,当20 世纪90 年代中拉贸易开始出现迅猛增长时,拉美媒体也发出有关“新丝绸之路的重现”的评论。目前,曾作为太平洋丝路起点的福建在“一带一路”愿景文件中的定位同样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从事拉美研究的一些中国学者也因此提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恢复这条通往拉美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
毋庸讳言,“一带一路”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形式存在着某些本质上的区别。在复旦大学赵华胜教授看来,“一带一路”建设旨在打造中国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升级版”,即改变以输出廉价消费品、获取能源矿产资源为特征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传统模式。新型合作模式应以推动“一带一路”沿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为要义,这是中国与上述国家共同利益的真正契合点。中拉关系中始终强调“互惠共赢”、“共同发展”,但双方贸易中的几个不平衡难以忽视:首先是中拉贸易商品类型的不均衡,中国出口拉美的主要是技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而拉美向中国的出口则以石油、矿产以及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二是中国与之开展贸易的拉美国家和地区不均衡,目前巴西、智利等南美国家同中国贸易往来最为密切;三是中拉贸易的不均衡,大多数拉美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中目前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这归功于中国对其大宗商品的大量需求,但这并不可能是一种经济常态。也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如能推动形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新型模式,真正通过经济合作深化政治合作,对希望建立“互惠共赢”模式的中拉合作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拉美目前并未被包含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但中拉近期的一些经济交往
却也被认为具有类似特点。2015年1月7日,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率部长级代表团参加中拉论坛,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一系列互利共赢的双边合作文件,其中中国企业亿赞普与厄瓜多尔签署的“拉美自贸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是中国与拉美之间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园区。此项协议的签署被认为标志着中拉之间基于大数据、跨境电子商务、综合保税、跨境结算等形式的新型跨境贸易时代的开启。有鉴于此,厄瓜多尔被海内外一些媒体称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面向拉美的“丝路驿站”。所谓自贸园区(FTZ)与自贸区(FTA)并不完全相同,前者系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后者则是根据政府间协议、涵盖协议国(地区)全境的经贸运行模式。②类似中国在厄瓜多尔建立的“自贸产业园区”实则早已为韩国所付诸实践。韩国通过全球各地的自由贸易园区,实行保税加工、离岸结算,使包括三星、LG在内的大量品牌享誉世界。因此,中国企业通过建立类似机制在厄瓜多尔当地进行保税生产,从而避免进口加工再出口带来的成本,可促进中国对拉美的出口与跨境贸易。③ 此外,在拉美,中国已和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三国签署了自贸协定,而哥伦比亚正同中国就该协定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需要看到的是,拉美国家中上述四国的贸易开放度相对较高;而且除哥斯达黎加外,其他三国均属于拉美太平洋联盟,对于吸引中国市场和投资具有浓厚兴趣。而其他一些拉美国家及南方共同市场等地区一体化组织由于内部保护主义严重,与它们的自贸区谈判并不容易。因此,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自由贸易网络构建可以尝试先从设立自贸园区开始,在未来如有必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也不困难。
就此而言,拉美是否有可能被包含在“一带一路”建设之中?首先,根据目前公布的“一带一路”愿景文件,可以看出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开放的大型全球贸易网,因而拉美地区的加入并非没有可能。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路线图里,东南亚及俄罗斯和中亚诸国作为中国的周边国家,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倘若将中国的周边范围进一步扩大,越过广阔的太平洋,秘鲁、智利等太平洋沿岸的拉美国家甚至都可被视为中国的大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旨在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中国将可以此为出发点,与拉美构建一个开放的自由贸易网络;同时充分发挥中拉合作论坛的平台作用,与广大拉美国家展开积极、平等的对话,与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新兴经济体在金砖国家组织、G20等多边组织中就国际经济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寻求相互间的合作与支持,从而切实进入全方位合作的新时期。
第二,中国对拉美地区的投资与基础设施开发已具有一定基础,这不仅可为目前“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相关经验,事实上也早已为拉美今后加入作了“热身”。“一带一路”建设的很大一部分内容乃为促进沿线国家发展而进行投资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目前国内一些学者不提倡过早将拉美地区纳入其中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对拉美投资具有一定风险,如委内瑞拉现今被认为是中国在拉美投资的最大和最迫切的挑战。该国在查韦斯去世后深陷经济和政治危机,加之国际油价的不断下跌,中委之间以贷款换石油的融资协议前景不容乐观。然而,目前一个中拉均不应忽略的事实是:拉美地区资源丰富,人口超过6 亿,由于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中拉已形成在该领域进行合作的共识。目前,拉美各国已然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对外承包工程市场,截止2014 年底,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新签工程承包额累计超过1100 亿美元,项目涉及天然气、管道、电站、公路、港口、住房、通讯、铁路等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中拉贸易额也从2000 年的126 亿美元增长为2014 年的2636 亿美元。中国目前已成为大多数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第一大或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无论“一带一路”建设未来是否会与拉美地区对接,拉美事实上已经处于中国所构建的全球自由贸易网络中,且是其重要的一环。
以史为镜、以古鉴今,延续250 年的古代太平洋丝路贸易的消失在今天仍具有其现实意义。就在“中国之船”贸易启动之初,塞维利亚商会便已上书菲利蒲二世,抱怨称:“当西班牙船只驶抵时,我们货物的销售量已经减少。因为市场已为从中国和菲律宾运来的廉价商品所充斥。这一后果影响并损害了王室的利益, 同时也是对商业的严重打击。”为保护西班牙丝织业的生存及它同西属美洲之间贸易的发展,西班牙王室先是下令墨西哥限制中国丝织品的进口数量,进而最终于1813 年9 月27 日下令停止墨西哥同东方的贸易。但由于当时西班牙复辟的发生,此令未能执行。费尔南多七世继而于1816 年1 月6 日重新颁布谕令,停止了历经二百多年之久的、传奇般的“中国之船”的贸易航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影响可能并不亚于又一轮“经济全球化”,与沿线国家如何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互惠共荣,同时考虑到可能的风险应是当前的关键。而在这一点上,未来中拉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样面临着考验。
三、美国的西半球政策及其对中拉关系发展的影响
虽然中国一直坚持中拉合作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针对第三方的互利合作的立场,但西半球的国际关系从来无法回避美国的存在,因此,分析美国西半球政策的演变以及目前形势对于中拉合作的未来深化无疑十分必要。同时,分析美拉关系的实质也有助于理解拉美各国对于大国参与该地区事务的态度及立场。原本同处于西半球的美国与拉美各国在地缘上具有先天的亲近性的优势,又同为摆脱欧洲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然而,面对这个北方强邻,墨西哥一句辛酸的谚语——“我们离魔鬼太近,离上帝太远”表明了美拉关系中蕴含的深刻矛盾。美国的西半球政策最早体现在门罗总统于1823 年12 月2 日发表的国情咨文,即所谓的《门罗宣言》中。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美洲体系”原则,即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2)“非殖民”原则,即欧洲列强不得把已独立的美洲国家视为殖民对象;(3)“互不干涉”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干涉美洲,同时也表明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不会干涉欧洲列强现有的美洲殖民地。客观地说,《门罗宣言》在当时的提出有助于维护拉美国家的独立,并且获得了它们的好感和信任,尽管由于自身实力的原因,美国未能完全阻止欧洲列强对美洲的渗透。然而,自19 世纪中叶起,随着美国国力的日趋强大,特别是当它于19世纪末20 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其西半球政策逐渐具有侵略性,这具体表现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于1904 年和1905 年相继发表的两份国情咨文中。个中所宣称的观点乃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罗斯福推论”。它意味着美国可根据自己的逻辑任意干涉美洲各国事务,即美国公开喊出了“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口号。据不完全统计,自1898 年起的35 年间,美国对拉丁美洲实行的重大武装侵略行动就达23 起之多。①依据“罗斯福推论”所制定的以武装干涉为核心的拉美政策激起拉美国家一轮又一轮的反对美国干涉、维护民族主权的浪潮。造成美拉关系日趋紧张的“罗斯福推论”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期间得到改变。1933年4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泛美纪念日纪念会的演讲中第一次发展了睦邻思想,明确表示提倡美国与拉美各国相互谅解,合作互助,尊重各国权利和独立,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6年12月,美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泛美和平特别会议上签署了关于“不干涉”的特别议定书,同意“缔约国的任何一国不得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干涉缔约国的内外事务”。自此,指导美国拉美政策达30年的“罗斯福推论”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1959年的古巴革命促使美国的西半球政策再次作出重大调整。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向拉美国家提供军事及经济援助,并于1959年成立美洲开发银行,希望通过经济援助改善与拉美各国的关系。对拉美援助的制度化则是在肯尼迪政府时期形成的。1961年3月13日,肯尼迪对拉美外交使团发表讲话,提出在拉丁美洲组织“争取进步联盟”。他认为“争取进步联盟”计划可以使拉丁美洲的注意力从猪湾事件转移到经济发展上,通过发展经济防止卡斯特罗革命的扩散。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后,这一计划的实施开始走向低落。尼克松上台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收缩政策,“争取进步联盟”计划被正式放弃;③但里根就任总统后,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需要,于1982年2月在美洲国家组织常设理事会上宣布了一项美国对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国家实行经济援助的一揽子计划——“加勒比盆地计划”。在他看来,“中美洲和加勒比对美国说来是极端重要的战略和商业干线,美国近一半贸易,三分之二的进口石油,一半以上的进口战略矿物是经过巴拿马运河或墨西哥湾运进来的。”1990年6月27日,老布什总统在对拉美外交使团的讲话中提出了“美洲事业倡议”,其中明确表示要同拉美和加勒比邻国建立一种“新的经济伙伴关系”,希望在整个美洲地区建立一个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的自由贸易区。从老布什总统到克林顿总统再到小布什总统,美国西半球政策的主线基本是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推动西半球自由贸易的发展,这也是美国继1961年肯尼迪总统提出“争取进步联盟”以来第二个明确提出的对西半球的新政策。然而,这段时间的美拉关系依然只能被称为“疏而不离”。克林顿总统在其第一任期内,除于1993年批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2月提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外,在美拉关系方面再无建树,拉美地区如同一个“有时受到忽视的灰姑娘”。小布什2001年上台伊始的活动曾被视为重视发展与拉美关系的信号,特别是他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提出要开始执行“美洲世纪”战略计划,许诺完成美洲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但“9·11”事件后,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重点放在了中东等西半球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与拉美国家关系渐行渐远。2009 年初,奥巴马就任总统后,提出与拉美国家构建“平等的伙伴关系”,承诺做出一些改变,以修复小布什政府以来双方间受损的关系。在2009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他明确表示,美国“愿意承认”过去在处理与拉美国家关系上犯下的错误,要开辟双方关系的“新时代”,然而,,国内经济复苏以及中东反恐问题依然是美国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其同拉美的关系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美拉关系在奥巴马总统的第二任期内发生了两大值得关注的事件,这也反映了美国西半球政策再度出现的新调整。第一,美国宣布“门罗主义时代的终结”。2013年4月17日,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发言称:“拉丁美洲是我们的后院……我们必须以有力的方式接近它”。这也直接导致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于5月1日宣布驱逐美国国际开发署在玻利维亚的人员。11月18日,克里在美洲国家组织致辞中则称:“纵观美国历史,历任总统都强调门罗主义,并选择了相似的外交政策。然而今天,我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门罗主义时代已经终结。”克里表示,“美国在探索并致力于发展一种新型关系”。第二,美古关系的缓和。美国对古巴的封锁至今已经持续52年。2009年4月17日,奥巴马曾表示,美国将寻求与古巴关系“新开端”,但他也认为美古关系性质的改变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2014年12月17日,奥巴马与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劳尔·卡斯特罗几乎同时发表电视讲话,共同宣布启动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恢复两国断绝53年的外交关系。2015年4月11日,奥巴马与劳尔·卡斯特罗在美洲国家首脑峰会上实现会晤,这也是美国首次同意古巴参会。5月29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将古巴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去除,为美古恢复外交关系扫除了一个主要障碍。7月20日,美古定于20日重开大使馆并互派驻外交使团。美国改善与古巴关系的象征意义大于事件本身,两国关系正常化最终有利于改善美国与整个拉美地区的关系,然而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拉美研究会负责人朱莉娅·施威格指出,奥巴马实际上“一直在延续其前任的拉美政策”,美国不会愿意放弃西半球的领导地位,虽然以往那种可以宣布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干预美洲国家事务的“门罗主义”今时今日已行不通,但奥巴马在宣布美古关系正常化的讲话中提到的今天“所有人都是美洲人”则被拉美认为提出了一个新版本的“门罗宣言”。也因此,对于仅次于美国的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美国国内频频出现质疑之声。如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出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等拉美三国,由于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也刚刚结束对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的访问,美国彭博新闻社因此认为这意味着“中美在拉美的较量由此展开”。美国《迈阿密先驱报》则撰文称“习近平此行是对奥巴马去年访问缅甸及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回应”。对于习近平主席2014年7月的拉美之行,《迈阿密先驱报》依然发文老调重弹,认为中国领导人此行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原因,是对美国与日本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签署经贸协议的回应。综上所述,未来如果“一带一路”建设与拉美对接,美国的反应可能在所难免,但拉美国家与美国的离心倾向和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强调自己不再是谁的“后院”。如2015年3月,巴西在美国缺席的情况下宣布加入亚投行,正式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因此,未来中拉关系的全方位发展应注意到美拉关系中出现的种种新变化:一方面,在拉美事务上加强中美间的沟通与合作,在拉美地区的发展上提倡“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中拉双方的合作关系中继续注意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别是“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这也是从美拉关系的反面教训中所获得的启示。
结语
虽然目前“一带一路”建设路线图中并没有包括拉美地区,但中拉关系史中那段“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一带一路”的向东延伸存在令人憧憬的可能。且正如前所述,无论“一带一路”建设未来是否会与拉美地区对接,拉美事实上已经是由中国构建的全球自由贸易网络中的重要一环。“一带一路”建设中最为核心的乃是其所包含的新型合作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同样,中拉关系也强调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在李克强总理2015年5月下旬对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等南美四国的访问中,中拉合作进一步呈现出务实和升级的特点,双方之间“互利共赢”的目标正在逐步得以实现,尤其是中国—巴西—秘鲁三方工作组启动两洋铁路(连接巴西和秘鲁)可行性的基础研究,中方表示愿意参与与之相关的项目招标。而这条连接巴西和秘鲁的铁路也被视作拉美版的“一带一路”,一旦建成,将是拉美历史上第一条横穿南美大陆的铁路线,成为拉美互联互通网络的主干。同时,它还将有力地促进拉美与亚太国家,尤其是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大幅缩短进口农矿产品运程并降低其价格,为中拉合作的深化创造更多机遇。
(编辑:王柳佳)
来源:《国际观察》,2015年第5期 发表时间:2015年10月19日
文章推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3855号-1
本文关键词: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与中拉合作深化的若干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2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5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