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资源分布格局及其与中国合作中的相互依赖关系
本文选题:“一带一路” 切入点:油气资源 出处:《地理研究》2017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油气资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资源的分布格局,并采用保障度、依赖度、相互依赖度等指标,对2000年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油气合作中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解析。研究发现:沿线国家的油气资源在空间上形成了以俄罗斯和中东为双中心的分布格局,区域上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19国和蒙俄地区,国别上的前三位分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和伊朗、俄罗斯、卡塔尔;石油合作中,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对中国的保障度较高,而蒙古、阿曼、也门则极度依赖于中国,除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外,其他国家均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天然气合作中,土库曼斯坦在对中国高保障度的同时也极度依赖于中国,而除卡塔尔与俄罗斯外,其他国家均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由此,中国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借力亚投行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打造油气合作共同体等方式以促进沿线油气合作。
[Abstract]:Oil and gas resources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elt and Road's initia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ad, and adopts some indexes, such as degree of guarantee, degree of dependence, degree of mutual dependence, et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oil and gas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since 2000. It is found that the oil and gas resources of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have formed a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with Russia and the Middle East as the dual centers. The first three countries are Saudi Arabia, Iran, Iraq and Iran, Russia, Russia, Russia, Saudi Arabia, Saudi Arabia and Saudi Arabia in oil cooperation. Russia has a high degree of security for China, while Mongolia, Oman, and Yemen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China. With the exception of Saudi Arabia and Russia, other countries are in a relatively passive position. Turkmenistan is also heavily dependent on China for its high degree of security, and other countries, except Qatar and Russia, are in a relatively passive position. As a result, China should adopt a differentiated strategy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AIIB platform. Strengthen the interconnection with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and build a petroleum cooperation community to promote oil and gas cooperation along the rout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97,41401157)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开放课题
【分类号】:F125;F41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林松;中国有80%的油气资源尚待勘探[J];海洋石油;2002年02期
2 卢林松;亚洲油气资源丰富[J];海洋石油;2002年04期
3 高岩;;“油气资源小资料”[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年04期
4 ;中国石化西部油气资源前景解读[J];油气地球物理;2009年01期
5 李志刚;谭祖雪;李学林;;油气资源所在地政府构建和谐油地关系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12期
6 ;中国油气资源正形成西部接替东部格局[J];中亚信息;2014年01期
7 李德生;;科技、人才、油气资源[J];石油科技论坛;2001年Z1期
8 刘光鼎;;中国的油气资源[J];群言;2001年10期
9 秦瞳;史训知委员谈五大战略确保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年02期
10 俞志华;由“东胜模式”看盘活低效油气资源[J];石油企业管理;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车长波;杨虎林;张道勇;;油气资源管理30年回顾与展望[A];地质工作体制改革30年座谈会文集[C];2008年
2 何小超;王娴;杨海军;卫军;王攀;李长亮;;南海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现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3 李金蓉;方银霞;朱瑛;CHEN Xiaoshuang;;南海南部U形线内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现状[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13年卷第1期[C];2013年
4 周昌范;张海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前景展望[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桩西采油厂[A];第四届胜利油田北部油区疏松砂岩油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丁锋;;全球油气资源形势与发展趋势[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毅祥;;中国南沙海区油气资源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8 陈建文;;我国海域油气资源区域评价战略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9 ;油气资源研究室SCI论文首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度学术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李学杰;姚永坚;杨楚鹏;陈振林;汪俊;;北极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资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2境外矿产资源勘查研讨会分会场[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中国鼓励外商来华开发油气资源[N];证券时报;2012年
2 记者 柳文华;力争更多油气资源实现就地加工[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3年
3 殷赅;伊朗拟邀巴西开发里海油气资源[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4 景东升;欧美诸国油气资源监管机制扫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5 刘楠 王珂;油气资源将催生渝石化产业群[N];中国化工报;2009年
6 记者 丁全利;我部部署开展全国油气资源储量利用调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7 刘姗;珲春拟引进境外油气资源[N];吉林日报;2010年
8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岳来群;寻找我国未来油气资源突破口[N];中国石油报;2012年
9 王少勇;做引领油气资源调查的排头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10 王林;希腊选择两财团勘探本国油气资源[N];中国能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晓龙;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2 吴巧生;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安全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3 李杰;新疆油气资源型城市产业接续与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4 门廉魁;我国海外钻井在中亚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东来;我国油气改革背景下产业支持政策及民营油服企业发展空间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徐中强;伊朗油气资源投资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章颖;中国与东盟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4 李强;基于多源数据的南海油气平台检测及油气资源安全态势评价[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5 龙小菊;我国低品位油气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开发[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赵光;油气资源形势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刘崇恩;胜利油田进入国际油气资源市场的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夏颖;陕西油气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9 崔利勇;油气资源国际合作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曾金芳;基于熵权法的油气资源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1564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56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