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治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的全球治理视角
本文选题:“一带一路” 切入点:国际法治 出处:《太平洋学报》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一带一路"倡议,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读和探索。从国际法的视角审视,"一带一路"可以被视为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国际法治领域提出的新思维、开创的新道路、作出的新探索。它代表着中国在国际法律制度领域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式的应对思维,初步形成了主动式的推进思维。同时,"一带一路"借助原有的规范制度进行发展的方式,意味着中国会坚持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展开一种"非体系化"的探索。而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内容上,中国将推行国际关系的一种新文化,具体表现为改革以往实力界定收益的逻辑,对于相关国家的主权和内政予以充分的尊重,从国际法文化的角度推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共赢。
[Abstract]:People can interpret and explor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different ang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law, "Belt and Road" can be regarded as a new thinking and a new road initia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It represents that China has changed its traditional passive response thinking in the field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way "Belt and Road" developed with the aid of the original normative system means that China will stick to the practice of "touching the stone and crossing the river"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concrete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lt and Road, China will carry out a new cul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reform of the logic of defining the benefits of the former strength. The sovereignty and internal affairs of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should be fully respected, and friendly exchanges and mutual benefit between countries should be promo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ulture of international law.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提升中国话语权与国际法律制度变革”(16JJD820010) 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国际化”(2016JC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学伟;;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辨证关系[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杨炼;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之宪政模式比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刘芳雄;;论国际法发展的表现与前景[J];求索;2005年11期
4 付文明;;《国际法教程》学习辅导[J];领导之友;2006年03期
5 梁涛;;论国际法的晚近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易显河;;向共进国际法迈步[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温树斌;;国际法基本属性之思辨[J];河北法学;2007年08期
8 胡育云;;对国际法法律效力的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9 古祖雪;;国际法体系的结构分析[J];政法论坛;2007年06期
10 张卫明;;近二十年晚清国际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宁;;国际法与构建和谐世界[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2 黄伟;;也论国际法的等级[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3 谢小庆;;论国际法的历史类型[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李杰豪;;国际和谐与国际法的“系统平衡论”——权力、利益与道德的范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白中红;;论海上能源通道安全的国际法基础[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6 刘继勇;;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论[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7 温树斌;;关于国际法“法律性”的辩证思考——理论和实践的视角[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杨松;;国际法与国际货币新秩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何志鹏;;国际法治的中国立场[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黄志雄;;国际法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中国和平发展[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谦;建设和谐世界理念与国际法价值[N];光明日报;2007年
2 烨泉;维护网络安全国际法应有所作为[N];法制日报;2013年
3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曾令良;和谐世界呼唤新的国际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谢小庆;如何认识当代国际法的作用[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刘敬东;国际公法不容挑战[N];法制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郭恒忠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阴剑峰;美英对伊动武缺乏国际法律依据[N];法制日报;2003年
7 法学所课题组;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国强;论新世纪国际法之本体[D];复旦大学;2006年
2 秦倩;国际法与宗教非政府组织[D];复旦大学;2007年
3 蔺运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法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贾少学;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吴锦标;国际法与国际秩序[D];山东大学;2006年
6 李春林;国际法上的贸易与人权关系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王忠宝;论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刘衡;国际法之治:从国际法治到全球治理[D];武汉大学;2011年
9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陈颖健;公共卫生全球合作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中周;论国际法对化学武器的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2 吕s,
本文编号:1583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58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