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
本文选题:十八大 切入点:中国外交 出处:《社会科学》2017年08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继续深度融入国际体系,尤其是从国际体系的边缘逐渐进入中央区域,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因此,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都不断创新。当然,中国外交的理论创新既有理论前提又有实践基础,形成了以共生、共存、共治、共享、共建为内容的五大外交理念,以共同价值、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利益为内容的外交价值,以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多边外交、新型周边关系、新型的对发展中国家关系为内容的外交实践。而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逻辑纽带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即通过"一带一路"推进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来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然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一带一路"以及中国的外交理论与实践都将会遭遇诸多风险。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必将永远在路上。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China has continued to integrate deeply in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especially from the edg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o the central region,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position has also been further enhance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diplomacy are constantly innovating. Of cours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China's diplomacy has both theoretical premises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and has formed five major diplomatic concepts of symbiosis, coexistence, co-governance, sharing and co-construction, with a common value. The diplomatic value of common development, common security and common interests in order to develop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a new type of multilateral diplomacy, a new type of peripheral relationship, A new type of diplomatic practice based on relations betwee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logical link between the innovation of China's diplomatic theory and practice i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at is,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a community of responsibility and a community of destiny through "Belt and Road" to promot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this goal, Belt and Road, as well as China's diplomatic theory and practice, will encounter many risks. Because of this,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diplomatic theory and practice will always be on the way.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向前;《中国外交五十年》评介[J];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05期
2 许艳霞;新中国外交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J];理论界;2000年05期
3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新中国外交剪辑(六)[J];党史文汇;2001年03期
4 肖宗志;建国50多年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论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杨丽红;与时俱进的中国外交[J];沧桑;2003年03期
6 金正昆;试论当代中国外交形象的塑造[J];国际论坛;2003年03期
7 金正昆;试析当今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举措[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07期
8 李星;从开放档案看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建立[J];中国档案;2004年04期
9 刘若南;;走下神坛的中国外交[J];观察与思考;2004年13期
10 阮宗泽;;构建和谐世界的中国外交[J];协商论坛;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李志永;;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牛军;;五十年的中国与世界[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仇发华;;从朝鲜核问题的演变看中国外交倾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马驰;;略论邓小平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牛玉峰;;邓小平与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卫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外交战略与策略选择[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10 ;党领导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记者赵伟;2009年版《中国外交》在长首发[N];长春日报;2009年
3 钮维敢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刘建飞;理性考评中国外交[N];学习时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谢方;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将更加积极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尹承德;今年中国外交有亮点[N];解放日报;2012年
7 记者 李琰 王远 于淼;第八届“蓝厅论坛”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2年
8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绪;2013年的中国外交: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N];解放日报;2013年
9 ;读“蓝厅热词” 把脉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3年
10 钟声;预测中国外交的关键[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2 任远U,
本文编号:1675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67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