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地形地貌阶段性演变过程及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29 15:47
本文选题:珠江口 + 伶仃洋 ; 参考:《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珠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之一,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南沙经济自贸区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珠江口区域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中心。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严重影响了珠江口环境,导致滨海湿地退化,水域面积日益萎缩。由于泥沙淤积和人为的围垦和造地,2010年伶仃洋面积比1980年减少约500km~2,约占原面积的1/4。本选题基于珠江口地区的岸线及地形地貌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珠江口沉积物来源、运移趋势及沉积速率等现代沉积的动力学特征,在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聚焦伶仃洋地形地貌历史演变规律,预测伶仃洋未来演化趋势。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珠江口地形地貌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将为珠江口区域工程建设、海洋经济发展、防灾减灾与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GIS技术,结合对比分析7幅不同比例尺、不同时期的珠江口海图,量化分析珠江口和伶仃洋近百年来的地形地貌变化规律并预测了伶仃洋将来的演变趋势,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珠江口西侧海域淤积,东侧海域较为稳定,这和珠江口较为稳定的河流来沙有关。等深线由西北向东南平行分布,近80年来,珠江口海域约72.9%淤积,总面积达3.24×109m~2,除河口、航道、海砂开采区和潮汐通道等海域外,其余皆为淤积状态,使得5m、10m和20m等深线逐步向海迁移,平均迁移距离约为2-4km左右。(2)伶仃洋人为影响剧烈,从1936年至2014年,围填海面积累计达到276km2,海岸线增长达到175km。以围填海为主要手段的岸线改造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低强度开发下的稳定期(1936-1984)、高强度开发下的突变期(1984-2004)、海岸开发管控期(2004-2014)。内伶仃洋0m等深线的演化主要表现为东岸稳定、西岸东进的特征。5m等深线的变化则表现为逐渐稳定,10m等深线则是人类活动在内伶仃洋最直接的体现。(3)内伶仃洋自然状态下表现为“东冲西淤”,泥沙在河口动力作用下向西输送,在西侧不断发育堆积浅滩。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内伶仃洋逐渐被人为过程所主导,航道开挖和采砂活动成为海底侵蚀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蚀淤量上看,内伶仃洋整体上为淤积状态,1936-1984、1984-2004、2004-2014各个阶段的淤积部分占总面积分别为66.6%、58.0%和61.7%,三个时期的淤积海域年平均淤积厚度分别为:2.73cm、3.40cm和8.61cm。(4)近80年来,伶仃洋地形地貌演化主要体现在“三滩二槽”的演变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的5个演变时期,包括自然冲淤阶段:(1) 三滩二槽‖雏形期:至1936年,中槽淤浅成为现在的中滩,“三滩二槽”格局初步形成;(2)“三滩二槽”稳定期:西滩不断淤积,深槽不断加深,至1984年“三滩二槽”显著并稳定存在,总体呈现“西淤东冲”地貌变化趋势。人为活动干扰阶段:(3)中滩淤积加剧期:1984-1997年期间,由于上游采沙导致分流比变化,中滩淤积加剧;(4)中滩蚀淤过渡期:1997年-2004年期间,泥沙来源大幅减少,中滩由淤积状态变为有冲有淤的不稳定状态;(5)中滩冲刷加剧期:2004-2014年期间,西部口门及水道则为冲刷地貌,伶仃航道和东槽因海砂开采和疏浚,显著下蚀。(5)伶仃洋演化趋势分为4个阶段:“三滩三槽”形成阶段、西滩消失阶段、中滩消失阶段和新“喇叭口”形成阶段、推测伶仃洋的寿命不小于150年。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natural factors and man - made influence factors , this paper analyzes natural factors and artificial influence factors , and predicts the future evolution trend of Lingdingyang Estuary . (2)浼朵粌娲嬩汉涓哄奖鍝嶅墽鐑,
本文编号:1820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8205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