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默示仲裁协议问题初探

发布时间:2018-05-05 08:19

  本文选题:《纽约公约》 + 《示范法》 ; 参考:《深圳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仲裁协议是以当事人一致愿意将其纠纷交由仲裁程序进行解决的,开启仲裁程序所必不可少的一种特殊的契约。《纽约公约》作为一国对外国商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最主要的法律依据,在仲裁协议的构成要件上,做出了形式要件及实质要件的两方面的规定。其中,对于约文第二条的“书面形式”的理解上,《纽约公约》各缔约国的立法及司法机构对此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际商事仲裁事业的不断发展,《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及2006年颁布的修正案文中对于“书面形式”的不断拓宽,意味着仲裁协议在“形式要件”上越来越趋于宽松化。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的立法及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第一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纽约公约》产生前各国对于仲裁协议形式要件的做法,第二部分则介绍了《纽约公约》关于形式要件的条文规定并对此进行解读,第三部分从1985年《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出发,分析其中对于《纽约公约》“书面形式”定义的扩大化及该示范法出台后各国的反应,第四部分则谈到了《示范法》2006年通过的最新修正案,以此为由引出对于“默示仲裁协议”这一概念的探讨。第二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就“默示仲裁协议”这一概念的定义及成立要件进行理论分析,其中成立要件方面则分为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第三章则承接第二章中形式要件部分探讨的结果,尝试将“默示仲裁协议”进行分类,分为“积极”的默示仲裁协议及“消极”的默示仲裁协议两种类型,并分别就该类型的仲裁协议所具有的特征及效力来源进行了试探性解析。在第四章,本文结合中国的立法及司法实践,讨论我国对于默示仲裁协议效力的承认及其中所反映出的对于“书面形式”定义的问题,并从“一带一路”政策出发,引出“默示仲裁协议”概念下,完善仲裁协议“书面形式”认定的意义,并为此提供立法建议。
[Abstract]: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is based on the unanimous willingness of the parties to submit their disputes to arbitration proceedings for settlement, The New York Conven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leg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foreign commercial arbitral awards in a country. Make formal elements and substantive elements of the two aspects of the provisions. Among them, th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organs of the Contracting States of the New York Convention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ritten form" of Article II of the New York Convention.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the "written form" in the Model Law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the amendment issued in 2006 has been continuously broadened. It means that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tends to be looser and looser in the formal elements.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egislation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pter on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of various countries on the formal elements of arbitration agreement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York Convention, and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provisions of the New York Convention on formal elements and interprets them. The third part, starting from the 1985 Model Law o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alyzes the expansion of the definition of "written form" in the New York Convention and the reactions of various countries after the enactment of the Model Law.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latest amendment to the Model Law in 2006, which leads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of implied Arbitration Agreement. The second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respectively "implied arbitration agreement"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lement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which is divided into substantive elements and formal elements of the two aspects of the discussion. The third chapter carries on the results of the formal elements in Chapter two, and attempts to classify the implied Arbitration Agreement into two types: "positive" implied arbitration agreement and "negative" implied arbitration agree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ource of validity of this type of arbitration agreement are analyzed tentatively. In the fourth chapter, combining with the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of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effect of implied arbitration agreement and the definition of "written form" as reflected in it, and proceeds from the policy of "Belt and Road". Under the concept of implied arbitration agreement, the significance of "written form" of arbitration agreement is improved, and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9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福,徐俊;论仲裁协议的效力及其瑕疵补救[J];价格月刊;2004年12期

2 王雪;;仲裁协议的效力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07期

3 王琛;;仲裁协议法律效力扩张刍议[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07期

4 王浩;;论有瑕疵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吴超;;仲裁协议研究[J];湖南农机;2012年09期

6 李力;略论我国与欧美国家仲裁协议之异同[J];现代法学;1998年04期

7 谢洛青,徐海梅;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张建华;论仲裁协议的效力[J];法学杂志;2000年05期

9 彭立松;仲裁协议须严谨[J];北京工商管理;2001年11期

10 汪忠杰;大陆与港澳台的仲裁协议制度比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连毅;姜霞;;浅论仲裁协议的效力[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马永双;宋晓丽;;仲裁协议效力论 基于2006年仲裁法司法解释和2005年贸仲仲裁协议的思考[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永国;管秀红;;浅析仲裁协议的基础与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娜;;浅析仲裁协议的效力——兼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2辑)[C];2007年

5 徐家力;;论仲裁协议的效力及解释[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汤卫东;沈建华;;体育仲裁协议强制性特征的法理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Enforcement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greements in Chinese Courts[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8 余贵忠;;关于《仲裁法》若干问题的研究[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9 余贵忠;;关于《仲裁法》若干问题的研究[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10 于燕华;;浅谈仲裁裁决被撤销或不予执行后仲裁协议的再次使用[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汉军;在履行合同中达成的仲裁协议是否有效[N];中国企业报;2007年

2 王承杰;浅谈仲裁协议的订立[N];中国贸易报;2000年

3 蔡鸿达;仲裁协议规范的重要性[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4 ;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前提[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5 小莉;签订仲裁协议应注意哪些问题[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仲裁;只有放弃仲裁协议 方可进入诉讼程序[N];中国贸易报;2005年

7 江莹;完善仲裁协议的方法和意义[N];法制日报;2000年

8 北京市中盛律师事务所 刘会利 律师;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N];国际商报;2002年

9 於春阳;从个案谈仲裁协议的效力[N];人民法院报;2003年

10 嵇绍军;仲裁协议的“书面化”要求[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登华;仲裁协议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凡;论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及其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王镭;仲裁协议未签字人参与仲裁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仇学敏;论仲裁第三人制度在我国的引入[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4 徐清沁;比较法视野下的股东派生仲裁[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5 刘佳茜;我国涉外仲裁协议司法审查问题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年

6 谭查理;默示仲裁协议问题初探[D];深圳大学;2017年

7 杨成龙;仲裁协议要件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武丹枫;网上仲裁协议的效力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9 张志;论仲裁协议制度[D];郑州大学;2001年

10 庞冬梅;仲裁协议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46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846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9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