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
本文选题:一带一路 + 全球治理 ; 参考:《地理研究》2017年07期
【摘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实践行动,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基于自身发展经验和价值理念的解决方案。分析基于民族国家的全球治理出现失灵的内在逻辑,归纳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具有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文化、发展和地理等基础性优势,以及作为全球治理新方案的"一带一路"与传统模式的区别。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是基于中国理念和情怀的全球治理新实践,是中国主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探索,其"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指导理念上,"一带一路"倡导国家平等协商,主张摈弃实力定义一切的西方政治哲学;在道路实践上,"一带一路"坚持从排他封闭走向包容开放,强调各国间的合作共赢;在价值目标上,"一带一路"倡导从国家主义转向世界主义,强调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Abstract]: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practical actions provide solutions to global governance based on its ow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valu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failure of global governance based on nation-state, and concludes that China, as a civilized country, has the basic advantages of providing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such as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geography. As a new scheme of global governance, Belt and Road differs from the traditional model.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Belt and Road" is a new practice of global governance based on Chinese ideas and feelings, and a new exploration leading by China to establish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Its "new" mainly displays in three aspects: in guiding idea, "Belt and Road" advocates the national equal consultation, advocates the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which abandons the strength definition everything; In road practice, "Belt and Road" insists on moving from exclusive closure to inclusive and open, emphasizing win-win cooperation among countries. In terms of value goal, "Belt and Road" advocates from nationalism to cosmopolitanism and emphasizes ultimate concern for human destin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08)
【分类号】:F1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卫东;;“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04期
2 杨原;曹玮;;大国无战争、功能分异与两极体系下的大国共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8期
3 杜德斌;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地理研究;2015年06期
4 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5期
5 任晓;;论中国的世界主义——对外关系思想和制度研究之二[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8期
6 龚群;;世界主义与全球正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7 王金强;;TPP对RCEP:亚太地区合作背后的政治博弈[J];亚太经济;2013年03期
8 杜德斌;马亚华;;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01期
9 张维为;;“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政治改革[J];红旗文稿;2011年02期
10 秦亚青;;世界格局、国际制度与全球秩序[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晓东;陈叙宇;;“一带一路”的公共卫生挑战与准备[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7年04期
2 李金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体育赛事现状及分析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3 陈嘉鹭;;中俄经济关系的现状和前景简析[J];中国市场;2017年23期
4 毛良升;;“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内涵实质及现实意义[J];社科纵横;2017年08期
5 李芝兰;梁雨晴;;一带一路建设中香港的新角色——基于软实力视角[J];开放导报;2017年04期
6 李弘扬;;《管理学原理》全英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31期
7 李世杰;邓茂杰;刘殿国;;贸易引力、社会嵌入与文化产品出口——来自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验分析[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8 杜德斌;马亚华;;“一带一路”——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J];地理研究;2017年07期
9 彭薇;;“一带一路”倡议下珠海临港竞争力研究——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J];港口经济;2017年07期
10 王娟娟;郑浩然;;“一带一路”区域通关一体化建设问题研究——基于跨境电商视角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德斌;段德忠;刘承良;马亚华;;1990年以来中国地理学之地缘政治学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15年02期
2 张春;;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竞争及其出路——亚太地区二元格局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J];当代亚太;2014年06期
3 马亚华;冯春萍;;空间视角下的东亚权力分布——一种基于引力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11期
4 江瑞平;;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走出东亚格局中的二元困境[J];东南亚纵横;2014年10期
5 周方银;;东亚二元格局与地区秩序的未来[J];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06期
6 陆大道;杜德斌;;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J];地理学报;2013年06期
7 詹姆斯·费伦;郭昭君;靳海涛;张番红;;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国际政治的不平等:对话肯尼斯·沃尔兹[J];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02期
8 蔡鹏鸿;;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J];国际观察;2013年01期
9 阎学通;;权力中心转移与国际体系转变[J];当代亚太;2012年06期
10 赵华胜;;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晓莉;“全球治理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纪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7期
2 易文彬;全球治理模式述评[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4期
3 王越乙;;关于中国融入全球治理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0年02期
4 姚会彦;;全球治理时代海洋危机的思考与对策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11期
5 毛德松;;峰会外交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05期
6 钟扬;;从全球治理模式看中国的“和谐世界”主张[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14期
7 余博闻;;“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J];新产经;2014年02期
8 罗丽娟;全球治理的现状[J];国际观察;2002年06期
9 德克·梅斯纳;约翰·汉弗莱;赵景芳;;全球治理舞台上的中国和印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6期
10 袁胜育;余华川;;“联合国改革与全球治理:亚欧视角”国际会议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霸权如何起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卢静;;发展中国家与全球治理[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赵隆;;全球治理的理念认知与模式更新[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4 王明国;;全球治理机制复杂性的兴起:挑战与反应[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5 吴永辉;;全球治理中国际标准的勃兴[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6 贾庆国;;中国与全球治理:挑战者还是改革者?(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7 Byung-Hee Soh;;中国在设计新的与和谐的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8 许涛;;全球治理与中国战略的路径选择[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9 王义桅;;身份的冲突:为何中欧在全球治理中不够和谐[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10 郑玲丽;;国际贸易关系的法治与全球治理[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俞可平;全球治理的兴起[N];学习时报;2002年
2 李丽纯;全球治理: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政治议题[N];学习时报;2009年
3 张严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崛起的中国与全球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张伯里;把握全球治理态势 增强全球治理观念[N];人民日报;2010年
5 周弘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全球治理的前提是不带任何成见的平等对话[N];中国社会报;2010年
6 张胜军;全球治理的三个特点[N];学习时报;2012年
7 高奇琦 杜欢 整理;全球治理的中国责任[N];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金砖五国研究中心主任 G20研究中心主任 约翰·柯顿;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契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9 南方周末记者 张哲 南方周末实习生 夏以华;“除了全球治理,没有其他方法”[N];南方周末;2012年
10 本报记者 陈博;积极推进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N];经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奇才;全球治理、善治与法治[D];吉林大学;2009年
2 段小平;全球治理民主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许健;全球治理中的经合组织及中国与其合作的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4 唐颖;全球治理中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D];外交学院;2010年
5 涂用凯;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甘锋;全球治理视野中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周俊;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张农寿;多元责任与制度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9 周树春;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李世财;全球治理视野下的G20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论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刘忠平;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角色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琪煜;论全球治理的困境与出路[D];山东大学;2013年
4 晋佳丽;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软实力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蓓蓓;全球治理困境与G20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舒飞洋;《中国走向世界:不完全大国》(第四章)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唐立辛;“全球智库”的发展对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与作用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8 彭琴;全球治理下的跨国城市网络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谭甜甜;基于全球治理视角下的核恐怖主义防治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10 江睿;我国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全球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47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847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