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内空间格局思考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内空间格局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ISSUE 1 FEB. 2016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04
DOI: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102
蔡震.“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内空间格局思考[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1): 04-13.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内空间格局思考
Reflections on Domestic Spatial Pattern Based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蔡 震 CAI Zhen
摘 要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国内外政治与经贸格局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趋势。国家战略的长期贯彻实施,有赖于国家内部空间格局的全面支撑。基于这一背景,需要系统地考察国外地缘政治与经贸格局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全面梳理国家内部空间格局的演变历程,并对现有空间格局进行必要的研判和思考。文章提出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家内部格局的构建思路,即从单向开放、梯度推进调整为全面开放、东西分工对进的整体空间格局。国家空间格局的轴带组织上建立从海陆分割、东西失衡、北重南轻调整为海陆统筹、东西均衡和南北贯通的网络框架。在国家空间格局节点构建上,配合海陆统筹的轴带网络框架,发展和培育网络上的关键节点,分级组织,建立西部双核,优化“钻石结构”。并提出在国际门户地区建立国家新区+自贸区的顶级政策平台的设想。进而,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对局部地区空间格局调整的思路与方向。关键词 “一带一路”;空间格局;空间框架
中图分类号 TU112.2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6)01-0004-10
作者简介蔡 震:中 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
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cz821@sohu.com
Abstrac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de pattern had some change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of this national strategy depends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domestic support.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we need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evolution and trends of foreign geopolitical landscape and economic trade pattern,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domestic spatial pattern. At the same time, we need to make the necessary analysis and reflect on existing domestic spatial patter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eliminary ideas about how to perfect and adjust the domestic spatial pattern, such as the fully open pattern, the dis-gradient advance strategy, the balanced net-framework, the key nodes of the framework, the twin-core of the west, and the policy platform of national new district plus free trade zone, and so on. The paper further expounds the points and views about spatial pattern of some local areas.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patial Pattern; Spatial framework
0?引?言
“一带一路”战略是2013年9—10月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0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是一种合作发展的理念与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该倡议一经提出就受到国内外各方关注与响应而成为新时期最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是我国面对国内发展新常态、应对国际政治围堵①,以与周边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提出的举措,它不但是我国未来国家外交政策的宣示,也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谋求健康持续发展的工具,同时也将是国家新一轮发展格局优化的助推剂。
“一带一路”的核心战略意图有三点,一是和平包容与互利共赢相结合。“丝绸之路”自古就是亚欧地区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它不仅是经济带,还是文化交融的文明带。因此,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与平等自愿的理念,政治互信是前提,经贸合作是核心目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基础条件,文化交融是重要依托。二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中国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形势,未来需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需要我们实现高水平的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促进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在结构和质量上的相对平衡,从而推动中国全面走向世界并树立中国国际品牌。三是对外开放和内部转型相结合。基于原有的基础,重点是向西和向西南开放,以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促进内部转型升级,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的全面均衡发展,引导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进而形成东西互济、海陆统筹、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出后,马上成为研究热点,各个领域和地区都展开了针对性研究和解读,但真正从国家整体空间格局角度出发的研究还很少。笔者有幸参加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的“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其中的主要观点已见诸学术期刊②。在此,笔者仅就个人的一些拓展补充研究与思考展开相应的讨论。
1?“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与进展
1.1 欧亚大陆的争夺交流与“丝绸之路”
欧亚非大陆彼此相连,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横亘在北半球的欧亚大陆是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的合称,面积达5473km2,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7%,也是有史以来人类主要的聚居地。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这里依然聚集了全球60%以上的人口。欧亚大陆两端文明的传播、交流与冲突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主线。英国现代地理学鼻祖哈·麦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在其著作《历史的地理枢纽》中就提出,控制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区对于主导世界格局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纵观人类历史,无论是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公元前3世纪的马其顿、公元3世纪的罗马与汉、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与唐还是近代鼎盛时期的前苏联,都没能完全控制这一腹心地区;只有13世纪的蒙古帝国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却在一定程度上摧残了人类文明并阻断了东西方的交流活动。
2016年第1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05
欧亚大陆两端的文明差异巨大且具有为代表的美国西海岸和东亚日本的经济快一定程度的互补性,迫切需要交流贸易。速发展,而后亚洲四小龙活灵活现,继而中但在海权时代到来之前,欧亚大陆腹心地国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如沐春风,环太平洋区过于辽阔,地广人稀、取道艰难。沿途民地区在世界经贸格局中扮演着主导角色。族复杂多样、文化差异很大,各个势力就随着21世纪全球化的来临,世界各地得到水源、通道的争夺十分激烈。近代这里又全面发展,最为突出的是在发展中国家相成为能源的争夺前沿。即使在铁路技术如对集中的印度洋沿岸地区,各国经济贸易此发达的今天,该地区也依然受到地缘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有资料显示,无治、铁路轨距标准以及通道安全的困扰。论人口、贸易和投资,这些地区都迅速提历史上只有公元2世纪开始的“丝绸之路”升并占有着越来越大的比重。环印度洋地开启了一种平等互促、多元交流的渠道,它区无疑将成为未来世界经贸发展的重要潜不仅是一条经贸线路,更逐步成为包含政力地区,这一地区与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治、文化交流与合作内涵的多元并行的多路”跨越千年再次拟合。
通道系统,通过不断的发展延伸,与“海上海权时代的来临似乎已经颠覆了丝绸之路”并行互补,成为多线路的网络系哈·麦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以陆权统[2-3]。在这一网络上逐步集聚与传承了沿为基础的枢纽核心,但实际的地缘政治格线各种势力和地域的人类聚居的生产生活局依然没有完全跳出欧亚大陆地理枢纽体系(图1)。古代“丝绸之路”给了我们一的框架。随着各国从沿海到内陆的发展、个重要的启示,即如何创造出一种不需要能源危机的应对以及新技术如高速陆上运付出战争与冲突的代价而获得实际控制权输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欧亚大陆腹心地区就可以顺畅沟通且互利共赢的成功范式。再次成为地缘政治焦点。特别是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中亚地区再次成1.2 近现代世界政治、经贸格局与新“丝为世界的焦点,也成为世界各个政治经济绸之路”
势力争夺的对象。目前在中亚地区有多个现代世界,贸易格局影响着经济格利益联盟通过组织合作的形式参与该地区局,经济格局决定着政治格局。借助地理的发展,进行利益博弈。这样的利益联盟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辉煌,大西洋沿岸的包括几个层次:跨大洋级组织有东亚共同欧美国家相继崛起,建立了海权时代,逐步体EAC、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主导了世界的经贸格局。二战以后,以硅谷
APEC等;
地区级组织有亚洲相互协作与相
图1?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Fig.1 the ancient Silk Roads
ISSUE 1 FEB. 2016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06
图2?冷战以后中亚地区再次成为各方觊觎的焦点
Fig.2
Central Asia after the Cold War
图3?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分布与“一带一路”关系示意图
Fig.3 the relations between member states of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互信任措施会议“亚信”CICA、伊斯兰合作路”为名,许多沟通欧亚经贸外交以及文组织OIC等;区域级组织有上海合作组织化交流的活动都愿意以复兴“丝绸之路”SCO、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ASEAN等;的姿态出现,且主要是在前苏联解体以后次区域级组织有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开始的。1994年,国际旅游组织(UNWTO)CSTO、欧亚经济联盟等(图2)[4]。正如塞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支持发起缪尔·亨廷顿(Halford J. Mackinder)在《文“大丝绸之路”研究项目,形成了《丝绸之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里谈到的,冷战路旅游——撒马尔罕宣言》;欧洲联盟EU以后的冲突不再源于意识形态,而主要源委员会于1995年推出了塔奇卡计划,提出于文明差异,世界秩序的重建有赖于各国欧洲—高加索—亚洲的交通方案;国际道对于文明冲突的外交智慧[5]。因此,借鉴古路联盟IRF于1998年提出复兴“丝绸之路”代东西方交流的经验,各种与“丝绸之路”计划;2000年和2005年,联合国启动“丝有关的计划应运而生。
绸之路”区域合作计划第一期、第二期项“丝绸之路”的名称最早由德国地理目;亚洲各国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签订学家提出,而后被广泛使用③。以“丝绸之
了亚洲高速公路和铁路的政府间协定,积
极建设新“丝绸之路”[6]。同时,在政治外交领域,大国相继提出“新丝绸之路”战略。1997年,日本提出“丝绸之路”外交战略,以政府开发援助的方式提供大量资金,着重加强与中亚地区以能源为主的经济合作;2001年,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四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SCO,反对三种势力,加强安全与能源方面的合作;2009年,欧盟EU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旨在加强与中亚地区的合作,保障自身能源安全;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提出了新版的“新丝绸之路”战略,试图建立以阿富汗为核心的中亚枢纽④。2013年,中国国家主
席习近平正式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国家战略。
1.3 “一带一路”战略的进展与需求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获得了国内外各方的积极响应,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该战略没有明确的边界范围和对手指向,包涵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包容性更强;二是陆海统筹,海陆并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回旋余地和想象力;三是适应当前国际政治与经贸格局,同时满足了欧亚两端交流互贸的迫切需要以及与中亚地区产业、能源、经贸合作互补的现实需求,也是国内面对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和全面对外开放
的重要指针。
“一带一路”战略推出以后,在外交、文化交流、经贸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从单纯的东向和东南向开放转为加强面向西部和西南部的全面开放的态势已经初步奠定。特别是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签订了460亿美元的中方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合同,标志着中巴经济走廊的正式启动。这一举措为中国内陆连接中东能源通道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可以破解马六甲困局,提供安全保障,并大幅缩短了时空距离、节省了物流成本。另一项现实成就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建立,其正式签约成员国达57个,全面突破了国际各种政治势力范围及经贸壁垒,初显“一带一路”的战略成效(图3)
。
图4?近代中国的空间格局示意图
Fig.4
spatial pattern in modern China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外战略与国家的割据与兼并,逐鹿中原,就有了所谓的内部空间战略的调整与互促方面的经验即“四边四角”论:关中、河北、东南、四川为外部战略影响内部发展格局,内部空间格四角;山西、山东、湖北、汉中为四边,逐鹿局促进外部战略的内外互济之道,在“一中原必占一角,发展两边而后定鼎中原[8]。
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中国国内的空间战到秦汉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略与发展格局也应该作相应调整[7]。国家成熟,中国的版图以及内部的政治格局、经的“一带一路”战略是2015年3月由国家发济地理格局和军事地理格局高度吻合,甚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以《推动共建至一直延续到近代。也是从秦汉始,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自然经济区格局基本形成,即以东部愿景与行动》的形式正式发布的,具有倡季风气候区为主的农耕经济区、青藏高原议书的性质。国内各省市也相继进行了国及蒙古高原为主的高寒游畜牧经济区,以家战略下的应对研究,希望在新一轮发展及二者之间交界地带的游畜牧—农耕交错中获益,但总的来看无论高度和协同性都经济带,其中包含了西北干旱与半干旱的不能令人满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一地带如河西走廊等[9]。这样的经济格局也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启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与军事格局的演变基动搁置十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⑤,试图础。在东部季风气候区,由于耕作物的不制订国家战略下国内空间格局长远发展和同与自然地理的特征区分,又形成了独特调整的建设纲领,需要从更广阔的时空视的政治经济格局。首先,以长江为界区分了角审视和探讨国内空间格局调整的方向重北方旱作农业经济区和南方稻作农业经济构的思路。
区,这样的分化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不断向东移动,南北对峙成为主要矛盾,形2?国内空间格局的演进与研判
成南方经济重心、北方军事中心的格局。其次,在航海并不发达的古代,中国的对外交2.1 中国古代空间格局的演变
流主要依赖河西走廊,这一地区的特征是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以农耕文茫茫沙漠戈壁中的一连串绿洲,一般以附明为主要特征。远古时期,发达进步的农属小国的形式出现,兼并与统治的成本极耕文明就对天下格局有了自觉性的认识,高,自身集聚发展也受到空间水源的限制,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部是农耕部但通道作用一直得以发挥和延续,直到游落联盟,是为中华或华夏。随后周武王分牧民族统治时期才融合了蒙藏。第三,东部封天下,各个诸侯割据进行了长达几百年
广阔地带的内部也因自然地理因素在南部
2016年第1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07
形成了很多小的“中心地”,如四川、两湖地区、江南地区、西南骆越地区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广和福建等航海发达地区,除了对内的依附,还有对南洋的血脉联络。古代中国以水运为主体骨架,以经济、政治、手工业和军事城镇为节点,构成了松散的城镇群落。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空间格局是以东部季风经济区为主体,南北关系互动为主,呈现出北方大中心、南方众多小中心的基本格局和对外沟通以西北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东南部沿海(海上丝绸之路)互补发展的总体形势。整体上相互作用,局部
演变、替代,但基本格局超级稳定。囿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宋明以后儒家僵化的思想,科技发展裹足不前,即使在航海技术最发达的明朝,郑和的舰队除了船大人多,也依然是近岸式航海,受季风规律左右,绝无可能探索崭新天地⑥。至清末闭关锁国,自以为是,无视外界的地覆天翻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2.2 中国近现代空间格局的演变与发展
西方世界通过大航海与工业革命的全面革新,用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落后的中国的大门,中国陷入了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深渊,整个国家的空间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被迫开埠的形式下,以沿海租借地和开埠城市为核心,形成了沿海沿江快速发展、内陆支持沿海、腹地支撑门户的T型格局。而后,清帝退位,中国一度混乱,既有经济格局上的东西支撑,又有政治文化格局上的南北分异,同时还有各个“小中心地”军事格局上的军阀割据与混战,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势力划分的冲突与干预,怎一个乱字了得!此外,随着现代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引进,中国出现了以交通干线为骨架、重点城市为节点的现代城镇体系(图4)。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沿海成为沦陷区,国民党政府迁往陪都重庆,并在西南地区坚守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并领导敌后根据地进行抗日游击战。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体现为东西对峙,对外通道主要依赖西南和西北。当然,这是战争时期的非正常状态。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内空间格局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3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21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