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区位优势度综合测评

发布时间:2019-01-07 17:07
【摘要】:在提出景区区位优势度概念基础上,依托旅游市场消费、交通、资源、服务支撑四大驱动因子构建区位优势度评价模型,测度我国22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区位优势,最后运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景区的区位优势与实际发展核心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风景区区位具有交通指向性,呈现"T"型空间分布格局,各省旅游发展"核心—边缘"格局突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景区区位差异性明显,受各区位因子的影响不同。2京津冀、长三角、长江流域风景区省内、省际交通可达性及市场消费潜力均较为突出,是开展"全民旅游"的重要市场,抓住高铁发展机遇,实现景区跨省际发展是提高风景区竞争力的有利抓手;省会、副省级城市服务支撑要素发展优势突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景区凝聚式发展有利于实现旅游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及外部经济性,中部地区受资源丰度及集聚度影响各异,西部地区资源丰度、集聚度水平均欠佳。3区位优势与景区实际发展存在很大的契合性,沿海地区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带动着旅游流向东部地区移动,抓住"一带一路"国家对内陆地区的扶持机遇,对于西部旅游市场繁荣意义重大。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utting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cenic spot location advantage degree and relying on the four driving factors of tourism market consumption, transport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 suppor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location advantage evaluation model to measure the location advantage of 225 national scenic spots in China. Finally,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method is used to compare the location advantage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core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location of scenic area has traffic orientation, showing "T" patter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core-edge" patter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ach province is prominent;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scenic spots are different in location,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location factors. 2 the interprovincial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and market consumption potential are prominent in the scenic spots of Beijing-Tianjin-Hebei,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Yangtze River Basin. It is an important market to carry out "national tourism".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high-speed railway development and to realize the cross-provincial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s is a good grasp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cenic spots.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 of service supporting factors of provincial capital and sub-provincial cities is prominent; The condensed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is conducive to realizing the scale economy and external econo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entral reg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abundance and concentr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western region is rich in resources. (3) there is a great agreement between the location advantage and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 spot, and the coastal area, relying on the good location conditions, is driving tourism to the eastern reg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western tourism market to seize the supporting opportunities of Belt and Road to the inland areas.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26)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5JJD790038)
【分类号】: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绍博;郭建科;;我国城市整体交通运输流发展的时空演化及其空间关联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2期

2 王绍博;郭建科;;中国风景名胜区交通可达性及市场潜力空间测度[J];地理研究;2016年09期

3 郭建科;王绍博;李博;彭飞;王丹丹;;哈大高铁对东北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J];地理科学;2016年04期

4 靳诚;陈星竹;;南京城市内部景区的公交优势度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4期

5 吴佳雨;粟丽娟;刘倩如;;风景名胜区交通优势度评价与分析[J];中国园林;2015年03期

6 曹芳东;黄震方;吴江;徐敏;周玮;;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测度与区位可达性分析[J];地理学报;2012年12期

7 周宁;郝晋珉;邢婷婷;王姣;洪舒蔓;;黄淮海平原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12年08期

8 孟德友;沈惊宏;陆玉麒;;中原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J];经济地理;2012年06期

9 杨丽霞;杨桂山;姚士谋;苑韶峰;;基于ESDA-GWR的粮食单产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2年06期

10 吴丽云;董锁成;;大都市边缘区的旅游区位及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绍博;郭建科;;我国城市整体交通运输流发展的时空演化及其空间关联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2期

2 郑秋霞;匡耀求;黄宁生;;广东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J];江西农业学报;2017年02期

3 雷雯;魏德样;;县域体育场地发展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基于ESDA-GWR方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4 王娟;王京传;;哈大高铁对东北三省旅游一体化的影响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5 王兆峰;李丹;;基于交通网络的区域旅游空间合作效率评价与差异变化分析——以湘西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6年11期

6 李丽;蒋亚珍;;南宁市旅游资本利用效率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31期

7 蔡碧凡;李涛;陶卓民;;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风险评价——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年10期

8 王振坡;翟婧彤;王丽艳;;区域协同下城市交通优势度与产业对接耦合关系——基于天津市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10期

9 王绍博;郭建科;;中国风景名胜区交通可达性及市场潜力空间测度[J];地理研究;2016年09期

10 钟敬秋;韩增林;;城市旅游业效率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以辽宁省所辖14个地级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守红;蔡海亚;夏刚祥;;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05期

2 尹鹏;段佩利;陈才;;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格局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05期

3 郭建科;王绍博;王辉;刘天宝;;哈大高铁对东北城市旅游供需市场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景点可达性的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4期

4 吴佳雨;粟丽娟;刘倩如;;风景名胜区交通优势度评价与分析[J];中国园林;2015年03期

5 张萌萌;孟晓晨;;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市场潜力的影响——基于铁路客运可达性的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12期

6 张红;姚婷婷;安娜;;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与空间演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7 吴佳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14年09期

8 龙剑;朱海宁;曹邦宇;;基于标准差椭圆模型的贵州省经济密度空间差异分析[J];当代经济;2014年13期

9 蒋海兵;刘建国;蒋金亮;;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全国旅游景点可达性研究[J];旅游学刊;2014年07期

10 赵璐;赵作权;;中国全国与沿海地区经济空间一体化趋势[J];开发研究;201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长顺;;北京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发展与展望[J];北京园林;2000年04期

2 王安庆;风景名胜区社会系统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张捷声;略论风景名胜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J];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4 汪光焘;保护资源 永续利用 加强首都风景名胜区建设与管理[J];中国园林;2001年01期

5 ;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纪要[J];中国园林;2001年01期

6 李如生;风景名胜区开发经营问题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1年05期

7 宋子千 ,杨文棋;主体分离: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探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1年06期

8 张成;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J];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12期

9 柴海燕;旅游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的经济学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10 武军;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几种模式[J];长江建设;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观海;;风景名胜区认识及开发误区析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刘宇;;风景名胜区规制失灵研究——激励性规制理论的一个应用[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北京市召开公园风景名胜区工作会[A];中国公园协会2002年论文集[C];2002年

4 孙平;;旅游·经济·风景区土地[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5 朱观海;;风景名胜区认识及开发误区辨析[A];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C];2002年

6 李炜民;;风景名胜区工作形势分析报告[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7 黄嘉颖;吴左宾;;科学发展观视野中风景名胜区的人居和谐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谢凝高;;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A];《圆明园》学刊第三期[C];1984年

9 赵智聪;;初论中国风景名胜区制度初创期的特点与历史局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谭侠;;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调整探讨[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任锐 实习生 曾立;三大措施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N];重庆日报;2003年

2 通讯员 吴志男 记者 师擎;中山陵通过风景名胜区“国际考”[N];南京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卫;我省风景名胜区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N];陕西日报;2001年

4 田家鹏;风景名胜区内严禁乱建游乐园[N];厦门日报;2005年

5 许群 余靖静;风景名胜区陷入“三化”怪圈[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记者  王春华;新景区条例正式实施[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刘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将启动退出机制[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市园林局负责人就《风景名胜区例》贯彻实施答记者问[N];桂林日报;2006年

9 傅宁;风景名胜区显露新景象[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俞莹;风景名胜区景物禁止“圈占”[N];贵阳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孔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他主要保护地类型的空间关系与分布格局[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郑华敏;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评价及优化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3 翟付顺;省域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欧阳高奇;北京市风景名胜区村庄景观风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李如生;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远水;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陈勇;风景名胜区发展控制区的演进与规划调控[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瑞林;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项q;贵州风景名胜区自然美价值及其旅游利用方式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3 孙权;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4 龙冰;湖南仙庾岭风景名胜区植被景观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5 卢治;论风景名胜区私权与公益的平衡[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侯瑞萍;信息化背景下的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7 夏民;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区绿道选线及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8 辛苏燕;江西风景名胜区户外游憩设施规划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9 李姗;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探讨[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10 谢叶;风景名胜区景点设计地域文化的表达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03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2403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4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