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辰;刘欣路;;“一带一路”背景下共同价值观念培育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J];对外传播;2015年07期
2 高程;;从中国经济外交转型的视角看“一带一路”的战略性[J];国际观察;2015年04期
3 甘思德;戴维·A.帕克;黄杨荔;;关于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问答[J];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03期
4 陈绍锋;;亚投行:中美亚太权势更替的分水岭?[J];美国研究;2015年03期
5 袁胜育;汪伟民;;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的中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5期
6 黄河;;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6期
7 林民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N];人民日报;2014年
2 商务部部长 高虎城;[N];人民日报;2014年
3 国家发展改革委 外交部 商务部;[N];人民日报;2015年
4 赵龙跃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时代国际规则制定与我国的对策研究”负责人、南开大学教授;[N];光明日报;2015年
5 本报记者 李丽辉;[N];人民日报;2015年
6 ;[N];人民日报;201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明国;;国际制度理论研究新转向与国际法学的贡献[J];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03期
2 阎学通;;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J];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05期
3 张艳涛;张晓;;论“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内涵——基于全球秩序重组视角的考察[J];桂海论丛;2015年04期
4 蔡亮;;共生视角下“中国责任”的目标、实践及保证[J];国际观察;2015年05期
5 刘江永;;海陆和合论:“一带一路”可持续安全的地缘政治学[J];国际安全研究;2015年05期
6 李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印度困局”——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困境与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05期
7 张贵洪;邱昌情;;“一带一路”建设与南南合作创新[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5年00期
8 杨海燕;;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与合作机制探析——基于合作博弈模型的分析[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5年00期
9 黄河;陈美芳;汪静;高姝涵;;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政治风险及权益保护——以中线、北线B和南线为例[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5年00期
10 汪晓风;;数字丝绸之路与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5年0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河;金融发展对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2 肖斌;张晓慧;;东亚区域间主义:理论与现实[J];当代亚太;2010年06期
3 项卫星;刘晓鑫;;美元本位制的问题及其可持续性[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4期
4 黄河;吴雪;;环境与国际关系:一种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视角[J];国际展望;2011年02期
5 俞新天;;美国对冲政策的新特点与中国的应对[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5期
6 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7 孙学峰;徐勇;;泰国温和应对中国崛起的动因与启示(1997~2012)[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8 沈陈;;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中国亚洲外交的新思路[J];国际观察;2013年01期
9 高程;;周边环境变动对中国崛起的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5期
10 张建新;;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地区一体化的新视角[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9年0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玮;;国际制度与新进入国家的相互合法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3期
2 王传兴;制度效果:国际制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4期
3 刘青建;发展中国家国际制度选择的困境及其理性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12期
4 黄金竹;;国际制度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J];改革与开放;2004年09期
5 门洪华;霸权之翼:国际制度的战略价值[J];开放导报;2005年05期
6 叶江;谈谭;;试论国际制度的合法性及其缺陷——以国际安全制度与人权制度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12期
7 门洪华;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4期
8 余建军;;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理念途径[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03期
9 祁怀高;;国际制度变迁与东亚体系和平转型——一种制度主义视角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4期
10 曲博;;合作问题、权力结构、治理困境与国际制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玮;;国际制度对非成员国的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2 阮金之;;国际制度的群体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杜娟;;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论:理性主义国际制度研究的新发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于宏源;;国际制度在中国的内化——以国际防止气候变暖制度为个案的分析[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5 韦进深;;国际-国内互动: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的解释[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余建军;;身份、规范与利益——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途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李增刚;董丽娃;;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制度起源与实施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卢宁;党亚峰;;国际制度形成的阻力研究:一个尝试——以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为例[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世平 王明国 毛维准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政治学系;国际制度研究需要准确的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仕荣 毕成良;新时期国际制度的挑战[N];学习时报;2013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李巍;国际制度研究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陈昌煦;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理性主义解释[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欧冶;中国式“增量改进”推动国际制度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苏长和;中国制度与自我节制[N];东方早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教授 唐贤兴;中国提升了在世行的投票权之后[N];南方日报;2010年
8 王彦志;打开国际制度的黑箱:国际法学的跨学科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理查德·韦茨(美国哈得逊研究所政治军事分析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日媒称美国学会控制中国崛起[N];国防时报;2011年
10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 张建;中国贡献了什么[N];解放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玮;跨越制度边界的互动——国际制度与非成员国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马兰起;脆弱性博弈与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D];外交学院;2010年
3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鹏;印度洋地区国际制度的评估[D];暨南大学;2015年
5 贾烈英;无政府性与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6 韩万圣;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利文;东南亚反恐合作的国际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海龙;跨大西洋安全关系的制度化:从理性选择到社会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李昕;国际组织中的制度变化和制度适应能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明涛;国家正向和反向参与国际制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李晓燕;国际制度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兵;中美国际制度战略的比较、借鉴与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曹俊;国际制度的国内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胡尉尉;国际制度变迁动力理论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柳思思;国际政治资源中的国际制度资源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7 赵贞;国际制度的有效性及对东北亚地区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志永;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以人权B公约和中国为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赵亮;当代国际制度分析及其改革设想[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瑞;论美国的国际制度霸权[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0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2820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