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本文关键词: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而与此同时,一些早期的具有一定倾斜性的国家区域政策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也日益显现。辽宁省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之一,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枢纽。然而,近年来,辽宁省内部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显著,主要体现在辽西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与其他城市相比缺乏竞争力,而沈阳、大连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辐射能力不强,缺乏区域间的统筹规划。为了促进地区间的和谐发展,减少社会矛盾,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相继出台,这将为辽宁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所以对辽宁省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对其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介绍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基本内涵,进而对其基本理论进行梳理,为后续的分析打好理论基础。其次对辽宁省的基本概况以及现状进行描述,通过多指标分析、单指标分析和空间分析这三种统计分析方法来衡量辽宁省14个地级市和三个次级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对其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排名和分类。通过本文实证分析部分的结论可以发现,辽宁省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十分显著,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扩大速度自2004年起进一步加快;沈阳、大连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辽西北地区发展滞后,区域经济差异在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地理集聚现象,经济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在研究各次级区域内部差异在总体差异中所占份额时得出,沿海经济带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所以解决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首当其冲是要缩小沿海经济带各城市间的经济差异;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差异,然而随着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差异也逐渐明显,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作用有所加大。最后结合传统的经济理论观点和辽宁省自身的发展特点,从历史和政策因素、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因素、产业结构因素、生产要素投入水平因素以及对外开放水平因素五个方面分析了区域经济变化与影响因素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完善区域政策,加强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各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区域空间联系,提高发达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这些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提出了依据。本文在对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中也尝试了以下几点创新:第一,在研究角度上的创新。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从14个地级市和三个次级区域两个层次入手,将关注点集中于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上,为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的创新。在进行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中,运用了多指标与单指标分析相结合、相对量分析与绝对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结合方式,以期更加全面地分析辽宁省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一,受笔者水平及数据获取能力的限制,文章在进行定量分析时,选取的指标在全面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二,文章侧重于对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进行研究,在进行影响因素研究中缺乏定量研究,无法精确得出各影响因素对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实际影响程度,后续可以在此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 多指标分析 单指标分析 空间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引言9-17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4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0-12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2-13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13-14
- 1.4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14-16
- 1.4.1 研究思路14
- 1.4.2 研究框架14-15
- 1.4.3 研究方法15-16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6-17
- 2 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概述17-20
- 2.1 发展极理论17
- 2.2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17-18
- 2.3 不平衡增长理论18-19
- 2.4 中心-外围理论19
- 2.5 倒“U”型假说19-20
- 3 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分析20-40
- 3.1 辽宁省经济概况20
- 3.2 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指标分析20-28
- 3.2.1 经济指标的选择21-22
- 3.2.2 因子分析的过程22-25
- 3.2.3 聚类分析的过程25-27
- 3.2.4 结果分析27-28
- 3.3 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单指标分析28-36
- 3.3.1 测算指标的选取28-29
- 3.3.2 绝对差异的分析29-32
- 3.3.3 相对差异的分析32-36
- 3.4 空间差异的分析36-40
- 4 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40-52
- 4.1 历史和政策因素40-41
- 4.2 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因素41-43
- 4.3 产业结构因素43-48
- 4.4 生产要素投入水平因素48-50
- 4.5 对外贸易水平因素50-52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2-58
- 5.1 研究结论52-53
- 5.2 政策建议53-58
- 5.2.1 完善区域政策,加强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53-54
- 5.2.2 优化各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54-55
- 5.2.3 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55-56
- 5.2.4 加强区域空间联系,提高发达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56-58
- 参考文献58-61
- 后记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辉鑫,汤小华;20世纪90年代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孙良媛,潘志刚;广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05期
3 周玉翠;90年代中日区域经济差异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01年02期
4 韩延玲,高志刚;新疆地、州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地理;2002年01期
5 高志刚;20年来新疆地州区域经济差异动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年03期
6 金志奇,李凤娥,张丽云;区域经济差异的负效应及应对之策[J];领导之友;2003年04期
7 吴群,徐萍;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董永茂;新疆区域经济差异调查分析[J];新疆财经;2003年01期
9 李丽辉;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李吉芝,秦其明;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初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性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邓水兰;屠建洲;;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金友玉;;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及分类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刘文旭;;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理论[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艳;赵欣;;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斌;;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7 陈涛;;官僚与市场——区域经济差异的制度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8 何勇;;环鄱阳湖经济开发区发展路径研究[A];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放型经济研究[C];2008年
9 潘竟虎;;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的ESDA-GIS分析——以甘肃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陈兰;;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与交通发展水平关联度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兵团党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南北疆区域经济差异新特征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N];兵团日报(汉);2013年
2 记者 习少颖 通讯员 孙红良 刘奎书;“高铁经济”叩门武汉[N];湖北日报;2009年
3 上林县招商促进局;乘十八届三中全会春风 推动上林经济腾飞[N];南宁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周小苑;我国首次为“GDP质量”排座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宋金波;中西部地区急需制度供给[N];西部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窦玲;制度供给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6年
3 武春光;知识能力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5 黄雪琴;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理及其调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余军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赵桂婷;基于人力资本传导机制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中部崛起[D];西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琰;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2 黄海燕;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3 刘ZM;区域经济差异与人力资本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朱国彦;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5 华惠川;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黑龙江科技学院;2009年
6 蓝欣;基于教育角度的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7 李培莲;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张鹏;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与趋同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帅亮乾;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罗恒;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364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