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缘脆弱性探索——缅甸案例及对中国地缘战略启示
本文关键词:国家地缘脆弱性探索——缅甸案例及对中国地缘战略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地缘脆弱性 风险性 敏感性 适应性 地缘政治 缅甸
【摘要】:当今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剧烈变动中,并对缅甸地缘环境的复杂性及地缘脆弱性产生深刻影响。缅甸所在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日益成为世界重要地缘政治力量博弈前沿和焦点。系统研究缅甸国家地缘脆弱性,对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及周边地缘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基于地缘政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学科理论,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构建了国家地缘脆弱性研究框架,系统探索了缅甸典型的国家地缘脆弱性特征。资源环境禀赋、内部地域结构等引致的经济政治体系、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是缅甸脆弱性的本底特征,而缅甸与中国的地缘关系及决策则从根本上影响其地缘战略位态。缅甸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其与中国的相互依赖使之成为西方"U型封堵大陆战略"的薄弱点和今后角逐的着力点,也是中国解围破局重要的地缘战略出口。近期中国应通过"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大力加强中缅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友好关系。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中心;
【关键词】: 国家地缘脆弱性 风险性 敏感性 适应性 地缘政治 缅甸
【基金】: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专项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CW201501)~~
【分类号】:D833.7
【正文快照】: 1国家地缘脆弱性研究范畴1.1脆弱性研究缘起“脆弱性”一词出自拉丁文“vulnerare”,源自流行病学领域,涵义为“to wound”,此后广泛应用于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研究(Janssen et al,2006)。随着全球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脆弱性及其评估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96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朝华;20世纪世界地缘战略格局的历史回顾[J];国防科技;2001年02期
2 王朝华;21世纪地缘战略格局展望[J];国防科技;2001年03期
3 何道隆;论印度“地缘战略国”的地位与作用[J];南亚研究季刊;2002年03期
4 寇立研;;近观美国地缘战略走势[J];现代军事;2003年05期
5 林利民;当前世界地缘战略态势及其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1期
6 林利民;“9·11”以来美国地缘战略的调整及其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5期
7 乌尔丽克·居罗特,安德烈亚·维特,刘可扬;欧洲的新地缘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6期
8 李靖X ,刘立群;新地缘战略背景下的欧美关系[J];欧洲研究;2005年04期
9 陈向阳;亚太地缘战略新态势与中国安全[J];太平洋学报;2005年01期
10 陈向阳;;亚太地缘战略新格局与中国安全[J];亚非纵横;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缉思;;“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2 张国良;;从朝鲜战争看美国欧亚大陆地缘战略[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3 徐勇;;钓鱼岛:东亚历史与地缘战略关系再探讨[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听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负责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历史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马荣升;中国地缘战略:陆海统筹实力制衡[N];中国国防报;2013年
3 王湘穗;中国地缘战略:推进东亚整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4 记者 尚文超;北极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战略竞争新热点[N];光明日报;2014年
5 记者 陈晓晨 实习记者 孙文竹;美国对亚洲军售:利益集团与地缘战略的混血儿[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6 香港《亚洲时报》 本报特约编译 郭宣;不同地缘战略目标汇聚老挝[N];世界报;2010年
7 高华;欧洲地缘战略结构变化及对我国安全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 张骁虎;东北亚无法建立均势格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李娜;美国将非洲变成地缘战略不动产[N];中国矿业报;2004年
10 于山娟;美国真的衰落了吗?[N];国防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曲恩道;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地缘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刘丹;当代俄罗斯黑海地缘战略环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3 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财;崛起视角下中国的地缘环境及地缘战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安勇;中国现实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3 郭明辉;中国在中亚的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任双平;印度的中亚地缘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戴鹏;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何火萍;冷战后中日两国东南亚地缘战略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迟殿堂;21世纪前期中国周边地缘战略重点初探[D];暨南大学;2004年
8 李曼;日本的岛国地位及其地缘战略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建纲;冷战后中印地缘战略关系中的美国角色分析[D];山西大学;2011年
10 邓志涛;新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中国的地缘战略意义及我国的相应政策调整[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93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593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