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黄土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塑黄土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主应力轴旋转 重塑黄土 工程特性 空心圆柱扭剪试验
【摘要】:在我国黄土的分布范围较广,与其他类土相比,黄土在沉积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结构性,又由于黄土所处地区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使得这种结构性对水的敏感性强,黄土的这些特性影响着它的应力应变关系、强度特性、湿陷性等工程性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西北黄土地区基础工程建设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大,在交通荷载下对非饱和黄土的工程特性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论文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ZJU—HCA空心圆柱扭剪仪对重塑黄土进行试验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并总结出结论:(1)通过对不同含水率下的重塑黄土进行静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得到其应力应变的关系、体变的关系,在含水率较低、围压较小的情况下,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呈应变弱硬化型;在含水率较高或围压较大时,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呈应变强硬化型。土样破坏时呈鼓状性状,是剪缩破坏。(2)通过对相同条件下原状黄土与重塑黄土的对比试验得出土的结构强度发挥规律是极值点是结构强度发挥的极限状态,是结构发生屈服处,在极值点之前土的结构强度尚未被破坏,结构强度随着应变的增加得以较快发挥,变形较小,在极值点之后结构性被完全破坏,应力应变曲线呈下降趋势,结构强度逐渐减小,直至达到某一点,土颗粒内部被重新排列。(3)通过对重塑黄土进行主应力轴旋转的定向剪切试验得出含水率、主应力轴偏转角、中主应力系数对各向应力应变的影响,得出各向应力应变的关系,比较这些规律建议去切向应变作为剪切破坏的判断标准。
【关键词】:主应力轴旋转 重塑黄土 工程特性 空心圆柱扭剪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2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11
- 1.2 主应力轴方向不变的黄土特性的研究现状11-17
- 1.2.1 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11-14
- 1.2.2 黄土抗剪强度理论的研究现状14-17
- 1.3 主应力轴旋转下土的特性的研究现状17-22
- 1.3.1 应力应变变化特征17-18
- 1.3.2 强度特征18-19
- 1.3.3 研究复杂应力路径下土体剪切破坏标准的发展19-22
- 1.4 本文研究内容22-23
- 第二章 ZJU—HCA空心圆柱扭剪仪及试验方法23-39
- 2.1 ZJU—HCA构件系统23-25
- 2.2 ZJU—HCA软件控制系统25-26
- 2.3 ZJU—HCA加载控制26-31
- 2.3.1 ZJU—HCA应力路径试验类型26-27
- 2.3.2 ZJU—HCA的技术参数27-31
- 2.4 试验方案31-33
- 2.4.1 黄土试样基本物理性状概述31-32
- 2.4.2 静三轴试验方案32
- 2.4.3 主应力轴旋转定向剪切试验方案32-33
- 2.5 试验方法与操作步骤33-38
- 2.5.1 试样的制备33-35
- 2.5.2 试样的安装35-37
- 2.5.3 试样的固结37-38
- 2.6 本章小结38-39
- 第三章 重塑黄土空心圆柱三轴试验研究39-54
- 3.1 重塑黄土应力应变特征与分析39-44
- 3.1.1 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本构方程39-40
- 3.1.2 围压对重塑黄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40-42
- 3.1.3 含水率w对重塑黄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42-44
- 3.2 ε_1/(σ_1-σ_3)~ε_1关系曲线44-46
- 3.3 重塑黄土抗剪强度指标变化规律46-48
- 3.4 重塑黄土剪切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规律48-50
- 3.5 黄土的结构强度50-53
- 3.6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重塑黄土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研究54-82
- 4.1 应力应变变化特征54-77
- 4.1.1 各向应力应变变化特征54-68
- 4.1.3 主应力应变的变化特征68-75
- 4.1.4 八面体剪应力应变75-77
- 4.2 强度变化特征77-79
- 4.3 剪切破坏标准和剪切带79-80
- 4.3.1 剪切破坏的标准79
- 4.3.2 破坏时的剪切带79-80
- 4.4 本章小结80-82
- 结论与展望82-84
- 结论82-83
- 展望83-84
- 参考文献84-86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86-87
- 致谢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靖;骆亚生;郭鸿;付中原;;不同地区黄土的结构性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1期
2 邵生俊;;对“黄土的构度指标及其确定方法”讨论的答复[J];岩土力学;2011年01期
3 刘祖典,郭增玉,陈正汉;黄土的变形特性[J];土木工程学报;1985年01期
4 党进谦,郝月清;含水量对黄土结构强度的影响[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8年02期
5 卞敬玲;高原黄土动力特征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陈宏伟;;关于黄土研究的简要综述[J];山西建筑;2009年23期
7 田堪良;马俊;李永红;;黄土结构性定量化参数的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8 王银梅,韩文峰,谌文武;新型高分子固化材料与水泥加固黄土力学性能对比研究[J];岩土力学;2004年11期
9 李晓辉;杜艳霞;李广;;关中地区黄土的动力性质[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10 王朝阳;倪万魁;蒲毅彬;;三轴剪切条件下黄土结构特征变化细观试验[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祖典;郭增玉;陈正汉;;陕西黄土的变形特性[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2 刘祖典;郭增玉;;黄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分类命名[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晓辉;杜艳霞;李广;;关中地区黄土的动力性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田堪良;张慧莉;骆亚生;张伯平;罗碧玉;;黄土的结构强度及其定量分析方法[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邓洪亮;谢向文;郭玉松;尹金宽;;黄土浸水破坏机理研究[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6 石坚;李敏;贺建辉;王毅红;;黄土的弹塑性帽盖模型[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7 夏旺民;郭增玉;;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楚华栋;裴章勤;马周全;熊志文;魏佳中;;黄土的工程特性、筑路技术和病害处理[A];中国铁道工程地质世纪成就论文集[C];2005年
9 王存玉;;某工程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自稳能力研究[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大伟;单变量黄土结构势参数及其与增湿变形系数、振陷系数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2 夏旺民;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3 马栋和;黄土公路边坡坡面冲刷的水—土力学耦合机制及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姚涛;基于三轴土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的黄土变形和强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林斌;考虑损伤效应的黄土流变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6 李宏儒;结构性黄土破损变形发展演化特性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7 何青峰;延安Q_2黄土的力学及流变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刘海松;考虑沉积环境和应力历史的黄土力学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邓津;黄土微观结构的区域成土环境与震害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胡再强;黄土结构性模型及黄土渠道的浸水变形试验与数值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朝旭;压实黄土强度和变形各向异性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亚楠;基于损伤理论的黄土及黄土边坡渐进破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潘宝骝;庆阳黄土动力特性试验及颗粒流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周飞;甘肃省黑方台黄土斜坡变形特征与滑坡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黄旭斌;引洮总干渠一期工程黄土隧洞围岩增湿动力特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6 胡雪菲;生物碳对寒旱区石油污染黄土中多环芳烃吸附行为影响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吕萌;山西省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现状及水敏感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8 高越;咸阳黄土结构性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何世鑫;黄土抗拉特性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10 马小兵;黄土结构性评价方法及结构性变化规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12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712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