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对外投资中的环境附属协定模式——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投资中的环境附属协定模式——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一带一路 中国—东盟 国际投资法 环境附属协定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国际投资实务中出现因环境问题导致投资失败的实例,国际投资法也呈现出借助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应对环境问题的趋势。"一带一路"战略要求中国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但已有的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存在区域环境法律缺乏拘束力、执行力低下等不足,阻碍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应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环境附属协定模式,在实体内容上,环境附属协定应包括环境保护水平、环境监督措施等典型条款;在程序问题上,环境附属协定应引入专门的环境争端解决机制。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东盟 国际投资法 环境附属协定
【基金】: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清洁能源产业勃兴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2012ZK3156) 湖南师范大学校级项目“清洁能源补贴的法律问题研究”
【分类号】:D996.1
【正文快照】: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中国已经是一来越多的国家和人群所接受。这些观念也在区个重要的全球投资者,并有望成为未来10年全域经济立法中反映出来,并日益改变着传统区球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因素”。[1]域贸易协定的立法理念和方式。例如《北美自由“一带一路”战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丽艳;;试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邹朋飞;谢国斌;;基于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的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5期
3 邱昌情;;东盟治理进程中的环境区域合作模式——从APEC到“东盟10+3”[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02期
4 徐进;;略论中国与东盟的环境保护合作[J];战略决策研究;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彬;;东亚共同体:挑战与对策[J];长白学刊;2009年04期
2 李海龙;;国际制度中的社会化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3 马[F;;东亚合作的发展及展望[J];创新;2010年01期
4 高英彤;宫倩;;长吉图先导区国际合作制度建设的构想——以东盟区域合作经验为借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杨青青;徐力立;;浅议中国—东盟投资争端解决机制[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7期
6 夏路;;东亚区域主义治理的范式、效应与路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2期
7 姚艺;;东盟与东亚区域一体化[J];法制与社会;2008年19期
8 赵文岚;;浅析“东盟方式”[J];改革与开放;2010年24期
9 吴琳;;试析东盟经济一体化的限制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李东屹;;从区域治理视角看东盟在东亚区域化中的地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廖柏明;韦一龙;熊文镇;;中越边境生态环境保护与纠纷解决机制的调查研究[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2 刘阳子;“通往欧洲之路”—哈萨克斯坦与欧安组织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3 卢红飚;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惠耕田;制度化安全合作:沟通行动的视角[D];外交学院;2007年
5 都允珠;后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区域多边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夏路;复合权力结构与分裂国家统一模式[D];复旦大学;2008年
7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覃玉荣;东盟一体化进程中认同建构与高等教育政策演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娄伟;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秩序构建[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宗伟;地缘区位、战略选择与自我—“关键他者”互动:朝鲜、利比亚和伊朗核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俊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朱颖;日本在亚洲实践多边主义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媛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环境法律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许光达;气候变化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及其合作应对[D];暨南大学;2011年
6 王帅;后冷战时期中—美—东盟的安全三边关系探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许善品;论中印反恐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尚素娟;中国“第二轨道外交”与东亚共同体建设[D];复旦大学;2011年
9 王磊;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攀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如晓;东盟环境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当代亚太;2002年02期
2 陆建人,王旭辉;东亚经济合作的进展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5年02期
3 李文;NGO与东南亚政治社会转型[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4 齐峰;朱新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问题的探讨[J];东南亚研究;2006年01期
5 曹明德;赵爽;;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环境法律机制构建——基于区域合作中国际环境资源法律机制构建的视角[J];河北法学;2008年05期
6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7 岳书敬;刘富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8 朱承亮;岳宏志;师萍;;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9 刘玉海;武鹏;;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基于APEC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10 袁晓玲;仲云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07期
,本文编号:764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76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