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基于离散元法的富水软弱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0:15

  本文关键词:基于离散元法的富水软弱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隧道工程 掌子面稳定性 离散元法 碎屑流地层 灾变行为 安全厚度 饱水砂性地层 极限支护压力


【摘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长大深埋、跨江越海隧道将迎来新的建设高潮,而复杂地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工程实践表明,隧道穿越碎屑流地层和饱水砂性地层将面临严峻的施工安全问题。本文针对隧道碎屑流灾害和饱水砂性地层的典型特征(松散、富水),围绕隧道掌子面稳定性问题,基于三维颗粒离散元流固耦合方法,从细观尺度对掌子面力学行为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建立相应的掌子面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成果为隧道穿越碎屑流地层和饱水砂性地层的掌子面稳定性控制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隧道碎屑流灾害区域地质特征,采用三维颗粒离散元流固耦合方法,建立了隧道碎屑流灾害数值分析模型,从细观尺度对隧道碎屑流灾害掌子面灾变失稳行为进行了研究,再现了隧道碎屑流灾害的分阶段演化过程,提出了隧道碎屑流灾害的判识方法,分析了隧道碎屑流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探明了隧道碎屑流灾害的破坏机理。2、在隧道碎屑流灾害掌子面灾变失稳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经验方法、理论方法和数值方法等手段,建立了隧道碎屑流灾害掌子面前方岩盘临界安全厚度的计算方法,为实现围岩状态由灾变到渐变甚至稳定的转变奠定基础。3、根据饱水砂性地层的物理力学特性,采用三维颗粒离散元流固耦合方法,建立了掌子面稳定性研究数值分析模型,从细观尺度对渗流条件下饱水砂性地层隧道掌子面失稳破坏规律和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进行了研究,并从掌子面失稳破坏模式出发对考虑渗流的三维楔形体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渗流条件下饱水砂性地层隧道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隧道工程 掌子面稳定性 离散元法 碎屑流地层 灾变行为 安全厚度 饱水砂性地层 极限支护压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2.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2.1 隧道碎屑流灾害研究现状12
  • 1.2.2 砂性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5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技术路线14-15
  • 第2章 颗粒离散元流固耦合方法及围岩细观参数标定15-26
  • 2.1 问题的提出15
  • 2.2 颗粒离散元流固耦合方法15-19
  • 2.2.1 颗粒离散元方法概述15-17
  • 2.2.2 流固耦合方法概述17-19
  • 2.3 围岩细观参数标定19-24
  • 2.3.1 标定模型建立19-20
  • 2.3.2 围岩变形参数20-21
  • 2.3.3 围岩强度参数21-23
  • 2.3.4 围岩标定结果23-24
  • 2.4 本章小结24-26
  • 第3章 隧道碎屑流灾害掌子面灾变失稳行为研究26-46
  • 3.1 问题的提出26
  • 3.2 隧道碎屑流灾害计算模型26-31
  • 3.2.1 模型尺寸27-28
  • 3.2.2 围岩参数28
  • 3.2.3 流场设置28-29
  • 3.2.4 监测项目29-31
  • 3.3 隧道碎屑流灾害计算工况31-32
  • 3.3.1 自重应力场31-32
  • 3.3.2 渗流场分布32
  • 3.4 隧道碎屑流灾害演化过程32-36
  • 3.4.1 演化过程32-35
  • 3.4.2 判识方法35-36
  • 3.5 隧道碎屑流灾害影响因素36-43
  • 3.5.1 岩盘厚度的影响36-38
  • 3.5.2 岩盘性质的影响38-41
  • 3.5.3 水压力的影响41-43
  • 3.6 隧道碎屑流灾害发生机理43-44
  • 3.7 本章小结44-46
  • 第4章 隧道碎屑流灾害掌子面前方岩盘安全厚度研究46-62
  • 4.1 问题的提出46
  • 4.2 掌子面前方岩盘安全厚度确定的经验方法46-48
  • 4.3 掌子面前方岩盘安全厚度确定的理论方法48-58
  • 4.3.1 岩盘为坚硬完整岩体48-53
  • 4.3.2 岩盘为软弱破碎岩体53-58
  • 4.4 掌子面前方岩盘安全厚度确定的数值方法58-60
  • 4.4.1 计算方法58
  • 4.4.2 安全厚度58-59
  • 4.4.3 突水系数59-60
  • 4.5 本章小结60-62
  • 第5章 饱水砂性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研究62-79
  • 5.1 问题的提出62
  • 5.2 数值分析模型62-63
  • 5.3 掌子面失稳破坏规律研究63-70
  • 5.3.1 极限支护压力的确定64-65
  • 5.3.2 支护压力对地层影响65-67
  • 5.3.3 掌子面失稳破坏模式67-70
  • 5.4 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计算方法70-77
  • 5.4.1 基本模型70-73
  • 5.4.2 修正模型73
  • 5.4.3 渗流分析73-77
  • 5.4.4 计算方法77
  • 5.5 本章小结77-79
  • 结论与展望79-83
  • 致谢83-84
  • 参考文献84-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柒勤;杨峰;;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刚体平动运动单元上限有限元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4年03期

2 李斌;;隧道掌子面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及加固方法[J];现代隧道技术;2014年02期

3 段强;曹大明;贾延刚;;隧道掌子面画像处理系统的开发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铁道勘察;2006年01期

4 叶英;王梦恕;;隧道掌子面地质信息数字编录识别技术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黄平;方方;周建斌;李佳南;;基于隧道掌子面的放射性测量[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4期

6 刘彦文;;隧道掌子面稳定的几种解析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4年11期

7 郭佳奇;乔春生;;岩溶隧道掌子面突水机制及岩墙安全厚度研究[J];铁道学报;2012年03期

8 李斌;漆泰岳;高波;;隧道掌子面稳定的判定方法研究[J];路基工程;2010年04期

9 孙谋;刘维宁;;高风险岩溶隧道掌子面突水机制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4期

10 何强;;隧道掌子面瓦斯分布三维分析[J];四川建筑;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军伟;梅志荣;;全粘结型锚杆加固隧道掌子面强化机理研究[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苏茂鑫;李术才;薛翊国;李貅;张庆松;;隧道掌子面前方低阻夹层的瞬变电磁探测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薛建;曾昭发;田钢;王者江;;地震和地质雷达方法探测隧道掌子面前方岩石结构[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马超锋;李晓;成国文;赫建明;;大跨度公路隧道围岩动态分级的Bayes优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冷彪;基于数码成像的隧道掌子面地质信息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凯;软弱围岩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预支护受力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黄皓;基于离散元法的富水软弱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魏琨;中山中路隧道掌子面稳定性与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4 王志;破碎岩体隧道掌子面破坏机理及加固措施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周艺;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刘阳;软弱围岩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判别及变形控制技术[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7 田书志;软岩隧道掌子面稳定性位移判定方法及控制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8 傅长风;水下浅埋暗挖软岩隧道掌子面稳定技术及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李俊生;基于通风方式对高温隧道掌子面温降效果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73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973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f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